资讯中心
  • “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座... 2017-04-21

      2017414日上午,“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座谈会暨《微语红楼》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遗中心主任连辑,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张庆善,文化艺术出版社社长杨斌,主编郝庆军,“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部分作者,红楼梦研究所全体人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研究所室及刊物编辑部的部分负责人共四十余人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主持。

      张庆善首先代表《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发言,他说:“过去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存在决定意识。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传播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进入了微信时代。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的发展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对学术刊物,微信公众号这种新传媒的平台是非常有意义的。订阅号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这些优点和优势使得我们的红学研究成果更容易普及,同时希望订阅号能够营造一种好的氛围,使我们红楼梦学刊的公众号成为传播红学,传播红楼经典的重要平台。”

      杨斌代表文化艺术出版社作了发言,他说:“因为出版《微语红楼》这本书,我们和《红楼梦》研究的一些同仁进行了密切合作,这种合作对我们双方都有很大的益处。从我们出版的角度来看,直接从一个微信号的内容,去把它变成一个出版物。这在我们出版社还是第一次。在我所看到的出版物里面也是不多的。”同时杨斌指出:“订阅号传播的信息量大,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需要一些冷静的回顾。同时要保证学刊自媒体的严肃性。”

      在接下来的座谈中,订阅号的作者们纷纷为“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的发展与建设献言献策。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做了总结发言,在发言中,连辑院长指出:“第一,我们开设‘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这形成了学术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结合的点。我们现在做学术研究容易把学术做专做高做精,这是好的。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容易钻进象牙塔,钻进宝塔尖,从而小众化,也缺乏对大面积的意识长河中形成的有效的表达、传承和传播。这些问题如何避免,你们找到了比较好的方法;第二,订阅号是理论和舆论相结合的点。现在在文化知识领域和思想领域,中央讲的重点是两论:理论建设和舆论建设。当然在一定的语境空间下,是思想政治,比如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比方说新闻舆论。但在更大的语境中,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理论看成是各行各业的理论研究。我们这个单位就是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最高层次的机构。所以《红楼梦》的学问的研究,无论是谈到史还是谈到论,还是谈到评,它都有理论的成分或者是厚重的理论属性。《红楼梦》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包括诸多方面都有着现实的影响。它能不能通过一种接近于新闻体裁或者样式的方式,做社会性的传播,我看你们这个办法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带有很强的时效性,这个传播手段完全是一种新闻技术,舆论的技术,我打开手机通过这种媒体的样式就可以读到学术的文章。所以它这是理论和舆论相结合的典范。我觉得这个也是值得嘉许的;第三,它也是写作和阅读相结合的典范。我们现在的公众号出来以后,打通了写作和阅读之间的渠道。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个微信订阅号来在很短的时间里,相对完整地读到一段故事,一个观点,一种阐述,不用长篇大论。所以这很好地解决了阅读的问题;第四,是文化和科技相结合的典范。我们现在的文化要发展,总要有一定的科技手段。利用了互联网,利用了微信公众号的新技术,这样就减少了好多不管是专业作者,还是业余作者研究、发表文章、传播文章的隔阂和界限。这让每一个作者都变得非常的平等,地位上变得非常平等。在空间占有上,时间占有上变得非常平等。在传播上也变得非常平等。这样就动员了更多的作者进入到里面,参与研究。”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连辑院长对“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提出了六点意见:

      “第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微信公众号的社会传播速度很快,怎样把它在流程上,比方说写作、遴选、采用、刊发等等流程上形成一个相对严密、闭环式的管理,不要出现漏洞;第二,要注意正确的导向;第三,要坚持现在既有的严肃学术探讨或者是传播的类型和风格,我们要做的就是严肃的、雅致的东西,就是不同流合污的东西;第四,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主张学术个性,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在这里树立学术权威,网络平台的特点就是平等,一人一票,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第五,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因为我们的传播样式和平台毕竟是网络平台,所以你一定要在网络语境,用相对符合网络读者的网络语言来和网络读者进行交流;第六是要形成一个基本的作者群,要扩大作者群,同时也要注重作者的权利保护。”

      连辑院长最后说:“希望能够把这个公众号越办越好,带动院里其他院所把这种微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这件事情办好。”

      

    >>
  • “《中国美术史》增订出版... 2017-04-21

    2017年3月20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了“《中国美术史》增订出版项目启动会议”。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邓福星、刘兴珍、顾森、刘托、李一、杨斌、王磊,中央美术学院杜哲森、薛永年,故宫博物院单国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四川大学美术学院林木,深圳大学美术学院齐凤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董占军等学者以及由文化艺术出版社组建的编辑部成员

    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副处长王磊宣读了《成立“《中国美术史》增订出版项目工作组”的通知》。

    会议主要包含两个议题:由邓福星主持讨论前12卷本《中国美术史》的修订工作,由吕品田主持讨论《中国美术史·二十世纪卷》的编撰工作。连辑院长为新聘任的《二十世纪卷》主编、副主编和主要撰稿人颁发了聘书。

    连辑院长在会上就增订工作发表了几点意见,指出:修订工作应继承王朝闻先生的学术思想;应立足时代,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为思想核心;修订工作既要纠正之前的硬伤和缺漏,又要把新的史料发掘、研究成果收录其中;《二十世纪卷》的编撰作为难点与重点,启动之前要在立意、立论及对象甄选等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编撰队伍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坚持正确的社会历史发展观、文化观、审美观、美育观,在协调统一中开展工作;要做好人员选择与职责分工,以保障项目高质量完成。

     


    >>
  • 《林默涵文论》出版座谈会... 2016-04-30

           4月29日上午,《林默涵文论》出版座谈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本次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出席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出席会议并做总结。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出席会议。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单位的同志,在京的一些老艺术家、学者,林默涵同志的家人、老部下、老同事,以及来自林默涵同志家乡福建省和武平县的干部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主持。

      座谈会上,与会者对林默涵的文艺思想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研讨。与会者认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对繁荣、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以为当下的文艺实践提供借鉴。从这个角度看,《林默涵文论》出版座谈会的召开,意义十分重大。

      林默涵同志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文艺领域的重要领导,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艺术教育家。他少年时代追求进步,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后投身革命,从事革命工作,尤其是革命的文艺工作。早在1930年代,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参加了邹韬奋同志主编的《生活日报》副刊、《世界知识》等刊物的出版工作。1940年代在延安、重庆期间,他编辑了《中国文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了《新华日报》副刊,毛泽东同志的经典著作《新民主主义论》就是经他编校之后在《中国文化上》首先发表的;在上海、香港期间,他协助章汉夫编辑《群众》周刊,并与邵荃麟、胡绳编辑《大众文艺丛刊》,这些刊物对当时的革命青年产生了很大影响。建国后,他主要在中宣部工作,担任中宣部副部长等职务。新时期,他曾主持《鲁迅全集》的编辑注释工作,参加恢复中国文联和各协会的工作,筹备并组织召开第四次文代会,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党组副书记、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等职务。

      鉴于林默涵同志的人生历程和著述颇为丰富,要研究、总结的内容很多,但与会者普遍认为,首先应该总结和学习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林默涵同志的文艺思想。有研究者指出,林默涵同志终生都在追求真理,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始终探索如何具体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联系我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文艺规律,使社会主义文艺健康发展,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切,很有价值,值得好好总结和学习。还有与会者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工作者和领导者的林默涵同志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党性意识也值得总结和学习。有与会者认为,《林默涵文论》编选了林默涵的44篇文章,这些文章很多都是他根据当时工作需要写的讲话或发言,应该说是“应时之作”,但时隔多年之后,再读这些文章,却很少感到其中有什么“应时”之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林默涵同志的责任意识、党性意识和大局意识,使他站得高看得远,这样的文章必然思深虑周,流传久远。另外,有研究者指出,在《林默涵文论》中,我们看到林默涵在面对具体文艺问题时,并非一团和气,而是有是说是,有非谈非,有时候还非常犀利,有与会者回忆说林默涵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但更加可贵的是,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林默涵同志一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既不苛责,也不诿过,体现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道德情操和胸怀,因此,不仅与他立场、观点、方法相近的同志尊重他,就是那些与他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的同志也尊重他。因此,有与会者认为还应该总结和学习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林默涵同志的道德情操和胸怀。


    >>
  • 04-20 12:46:40
    “红楼梦学刊微信订阅号座谈会暨《微语红楼》新书发布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 04-20 12:43:27
    “《中国美术史》增订出版项目启动会议”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 09-02
    文化艺术出版社获2013中国图书世界影响力出版100强之第72位
  • 08-15
    沪上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 07-23
    梁晓声于7月22日访问文化艺术出版社
  • 05-21
    梁晓声:国人的焦虑源自生存状态变化和社会分配不均
  • 04-04
    《加勒比海啸》将展现出比《加勒比飓风》更猛烈的力量
  • 03-14
    在“雅昌”看印刷艺术后的思考

    联系我们Contact us

    010—84057666

    E-mail:s@caaph.com

    www.caaph.com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