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图书
挽弓当挽强:“非遗”保护的田野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丛书) 作者:王宁宇 著 2018-06-13 10:54:33

《挽弓当挽强——王宁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书稿收录了王宁宇十几年来关于传统民间美术研究和思考的文章,配有图片。文章按内容分为三编,依次是:第一编: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第二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第三编: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作者在陕西民间美术领域,很多乡村田野调查的实地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的民俗活动、民间美术创作和传承方面的具体问题的讨论。

平装 58.00

基本信息:

作者: 王宁宇

责任编辑: 齐大任

ISBN(书号): 978-7-5039-6432-9

定价: 58.00

页数: 270

版次: 2018年6月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1

印刷时间: 2018年6月

中国法分类号: J528-53

纸张:

字数: 230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17.5

内容提要
  • 《挽弓当挽强——王宁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集》,书稿收录了王宁宇十几年来关于传统民间美术研究和思考的文章,配有图片。文章按内容分为三编,依次是:第一编: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第二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第三编: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作者在陕西民间美术领域,很多乡村田野调查的实地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中的民俗活动、民间美术创作和传承方面的具体问题的讨论。作为长期从事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田野调查及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者,书稿的出版对于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


目录
  • "目 录

    序言  1

    上编 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  1

    挽弓当挽强

    ——就社火与庙会谈西部人文资源环境保护中若干认识问题  3

    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查勘与保护  25

    我们该怎么“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  54

    新时代如何继绝救亡

    ——触摸传统乡俗刺绣的思考  60

    春帖的历史记忆及其在关中、陕南的活态传承  67

    中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  103

    民间艺术应以民众自身生活需要为发展动力  105

    以技近会:联结公众心灵的传统技艺劳作   

    ——对延安老醮会“承塔”的观察思考111

    让传统手工技艺进入当代知识系统

    ——从陕北匠艺丹青生产性方式保护谈起  132

    设计家,你为民生能做些什么   139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之间需要沟通  146

    转型社会、手工业生存及其“非遗”保护之道

    ——以凤翔木版图画业为例  152

    下编 改造我们的学习   177

    “非遗”保护与现代“规范”观之再校正

    ——以陕西传统建筑彩作为例的调查与思考   179

    从传统木版图画看“非遗”的人类之根  201

    怎样认识民间艺术前辈的文化遗产

    ——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集会谈话录  220

    民间匠艺遗产能教给我们些什么

    ——脚踏实地的创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核  237

    田野中的文化史追索

    ——《从兴镇遗珍到关中活态》前叙  256

    "


作者简介
  • 王宁宇,美术评论家,美术史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民族民间美术田野调查及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者。1988年获文化部社文局授予“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 2007 年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出版有专著《中国西部民间美术论——根性文化与文化生态》、《母亲的花儿——陕西乡俗刺绣艺术的历史追寻》、《雕塑艺术》、《陕北匠艺丹青纪胜》,译著《美之心 》([日]河北伦明美术论集),《陕西药王崇祀风俗记》等。曾任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及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


前言
  • "序 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非常宏大和重要的事业,我能涉足的仅只是这个宏大事业很细小的一些部分。我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期开始实地接触传统民俗工艺美术,那时在认识上其实真是一片模糊的。有幸的是跟随着整个中国后来的社会发展,从80年代初民间美术的抢救普查高潮,到90年代末期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再开展,再到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整体推进,我得以不断汲取新动力、阶进式地清理学术认识并积累总结工作实践中的经验心得。尤其是靠着很多学界朋友的殷勤鼓励和拉动,我竟然也积攒下了一些长短不等的文稿。现在呈现给读者们的,就是近十多年来所写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较切近的十来篇文稿的辑成。

    文集中所收皆为旧作,多为曾刊发过的,也有几篇是讲演稿的记录整理,此次只加以文字性校订而内容不动。为便于读者阅览,酌情增加了一些注释、调整补充了一些附图,所谓补充之图片均系写作该文时已有的旧照。文集的“特色”可能是很明显的:偏于美术的领域,偏于陕西这个有限的区域,偏于乡村田野调查的实景,偏于基层面上具体问题的讨论,还有一点很招嫌的就是爱讲批评的话。这里也有些是限于客观条件的自然状态,确实算不上什么高远恢宏之论。我一方面也怀有歉意,同时也敬祈大家谅宥,它毕竟也是一种存在。尤其是批评意见在我们的工作因时而进之时,不少批评已转化为前进动力了。

    我将这个集子中的文章划作三大块,依次是:传统民俗文化空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民生、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在快速进步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很高兴,这里有些十多年前文章中强调的问题已经成为解决过的旧事了,如上编里列举的许多民俗空间类(后来统称“民俗”)的项目都分别进入了国家级、省级“非遗”名录,对“庙会”“一揽子保护起来”的呼吁基本变成了现实。现在我比较上心的其实是第三块,即“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个话题。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进入“深水区”和“持久战”阶段时,大约种种复杂问题都会突显出来。何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历史环境条件下属于一项全新的事业,谁也没有完整的经验和完美的方案,因此“涉水者”本身的学习(工作作风与学风)改造的任务也就不能不严肃地提出来了。以此为愿,期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一道“摸着石头”前行。


                          

                              王宁宇   

    2017年6月30日


    "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