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图书
戏剧艺术家的摇篮:走近中戏 作者:徐翔 著 2018-04-02 14:53:53

本书正文之前包括序和前言,其中序是由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刘立滨教授所作,前言部分对学院概况作了简单介绍。正文共分为九章。从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讲起,对学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进行了简要梳理。对学院各教学机构设置的各个专业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国内及国际重要的学术组织。中央戏剧学院分为昌平校区和东城校区。最后,通过对当前世界戏剧艺术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新时期中央戏剧学院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并对学院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平装 99.00

基本信息:

作者: 徐翔

责任编辑: 田甜

ISBN(书号): 978-7-5039-6296-7

定价: 99.00

页数: 226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印刷时间: 2017年7月

中国法分类号: J892-40

纸张:

字数: 20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16.25

内容提要
  • 本书正文之前包括序和前言,其中序是由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刘立滨教授所作,前言部分对学院概况作了简单介绍。正文共分为九章。从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讲起,对学院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进行了简要梳理。对学院各教学机构设置的各个专业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国内及国际重要的学术组织。中央戏剧学院分为昌平校区和东城校区。最后,通过对当前世界戏剧艺术的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指出了新时期中央戏剧学院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并对学院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 徐翔,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亚洲戏剧教育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副会长。

前言
  • 中央戏剧学院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独立设置的戏剧影视类大学。她诞生于上一个世纪30年代,历史可以溯源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光荏苒,经过中戏人长达近80年的艰苦奋斗,中央戏剧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蜚声中外的世界著名戏剧影视艺术学府。

    提起“中央戏剧学院”的名字,人们总是能和蓝天野、田华、于蓝、朱旭、雷恪生、苗培如、陈宝国、李保田、鲍国安、陈薪伊、何冀平、王晓鹰、查明哲、刘杏林、陈道明、姜文、孟冰、任鸣、高广健、巩俐、陈建斌、孙红雷、章子怡、陈好、刘烨等一大批戏剧影视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确,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毕业生的质量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也决定了一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

    提起中戏,人们也会自然地想起作为北京地标一条街——南锣鼓巷,它源自元代,有700多年的历史。来北京南锣鼓巷的游客们也免不了要到中央戏剧学院的校牌前留影纪念,因为这块校牌是新中国成立一个月时,毛主席为新中国的艺术院校写下的第一块校牌。民国时期国务总理的旧宅大门上挂上了新中国国家主席的手书,来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及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工队伍齐聚东棉花胡同39号,成为新中国戏剧艺术高等教育的最初班底。

    近80年来,中央戏剧学院麾下星光灿烂,人才辈出,归根结底就是选择并持久地坚持一条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道路。2008年11月,中央戏剧学院在距离老校区23公里的昌平宏福社区选定地址建设新校区,于是,办学场地扩大了13倍。始终坚持精英教育的中央戏剧学院不为扩招而扩大办学空间,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在努力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在努力地进行学科建设,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努力实现国家戏剧影视教育发展的目标。

    中央戏剧学院是因为拥有扎实的基础艺术教育体系和严谨的教育教学方法,才使得中戏学子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才使他们毕业后在专业领域不至于“昙花一现”,而是能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在戏剧与影视艺术舞台上绽放光彩,保持长久而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中央戏剧学院是因为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创新”两个字,才使得校园里出现艺术创作中的“异想天开”、“出其不意”以及艺术教育中的勃勃生机。中戏人理解的“创新”,是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谋求学科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和大学管理工作的基本工作思路,是超越前人和自我,是不断有所突破和创造。

    中央戏剧学院是因为建立了亚太地区和世界高等戏剧教育交流的中心,才使得这里的师生学术视野开阔,在发现别人的同时也能自觉地了解自己、保护国家戏剧影视文化传统和特性,并且能够始终保持并活跃在世界高等戏剧教育发展的学术前沿。

    中央戏剧学院是因为拥有世界戏剧影视教师住校制度,才使这里的学生能与国际戏剧影视大师零距离接触,分享到世界最新戏剧影视学术信息,拥有一个较高的学术起点,进而建立个人艺术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中央戏剧学院是因为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同时进行艺术实践活动,使得教师不仅要成为课堂上知识渊博的教授,还应该同时成为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成为学生心中的专业榜样。

    在这里,学习是紧张和严谨的,生活是充实的;风格、流派的学习是审慎的、扎实的;经典剧目的研习是敬畏的、熟虑的。教师们严谨治学、挖掘潜能并诲人不倦;学生们精研苦思、跟随内心并千锤百炼。这里始终在努力造就学子们艺术生命的厚度,激励他们有可能攀登接近艺术精神的最高处。

    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们深知,他们从走进校园的第一天开始,就当功苦食淡、不求闻达,丝毫不可懈怠。因为建立合理的专业基础教育结构,确保基本功、基本技能和基础理论的协调发展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先决条件;因为“厚基础”是中戏人赖以生存和永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法宝。

    相对于常规的专业技能传授,这里的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内心,注重学生对艺术的内心感受,并且注意很好地呵护深藏在学生内心的特有感受,一点点地将它们发掘出来,给予它们养分、空气和土壤,使它们能够在适当的时间成长、成熟。

    因为心中有,行为才有效。我们时刻牢记大学有两个中心:一是学生,二是教学。我们的员工,心中时刻装满学生,着想的是我们的孩子的学习、冷暖、睡眠、饮食、健康、安全和更多,而不是所谓的“业绩”和“利益”。毫无疑问这就是我们所从事的大学工作。

    走进中央戏剧学院的学生都会有所感触,就像在学生中间流传的一句话:“考中戏难,读中戏难上加难”。每年入学后的新生往往都比较低调。一个原因是,在家乡时曾有过的潇洒和光环在这里会“瞬间”消散,他们发现自己与同窗别无二致,甚至只能从零点做起,随之而来的便是学业上的巨大压力。在这里,他们每年能够看到不同国家专业院校学生对世界经典的精彩演绎,以及国内外学者的高文典册。这些经历帮助他们拓宽了视野,也帮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我。于是,这些年轻人只能学会审视并尝试超越自己,尽力做到不至于被落下。中戏的时光,学生们正是在一次次失败与不断否定自我中进步、成长起来。

    每一所大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倘若你有机会走进这里,就会感受到一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氛围。那是一种以心印心、心心不异、水乳交融的情结;是承接着大爱、善待与责任,洋溢着人文温情的关怀;是有约束、有担当、有格局的容纳;是一种以诚相待、不存留浮名虚誉的真实;也是一种包涵着反思精神的卓越文化!

    是的,师生们的心中珍藏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和谐与卓越。“和谐”是这里的精神文化,旨在团结奋进、无私无畏、宽容真实;“卓越”是这里的目标文化,旨在追求并享受艺术,是在努力发现、探索、总结、传承,力争做得更好。于是,中戏人共同经营着一种充满爱和善的环境,因为我们深信,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和善的环境中,学生们才能准确地体会和接近艺术,也更易于用艺术的角度去关注这个世界以及身边的人们。

    在这里,“学校”是包涵着学术事务的“学”和包涵着行政事务的“校”的结合体。几百年来,相对稳定的大学办学理念“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始终伴随着大学的春夏秋冬。我们希望在校园里保护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戏剧文明,保存世界戏剧影视文化的优良品质;我们希望力所能及地理解、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戏剧影视传统并有所创新;我们希望帮助学生建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提出创新方案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

    我们理解,保持大学优秀品质的前提,一是有明晰、可行的发展战略定位。学校不能因人事变动和环境变化而影响既定战略目标。这样的战略目标,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深藏在包括新生在内的全体师生员工的心里,并齐心协力,尽心传递;二是拥有宽松、自由、活跃的学术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术观点畅所欲言,艺术创作异想天开,艺术探究允许失败,学术研究不设疆界;三是全球化进程始终保有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发意识,始终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发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四是拥有并始终保持良好的教学资源支持,保持在一个区域里人力资源的最优化,保持场地、设备与学科发展需要同步建设,实现大师、大爱、大楼的有机融合。

    我们无疑处在一个变革时代,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的艺术教育日新月异,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历着扩招、扩建、系改院、院重组等一系列随着人们认识变化而带来的行为重心迁移。大学,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积极面对变革却不随波逐流;能够主动应对改变却很好地保持着大学在传承中的核心理念;能够理性地回应这个时代种类繁多的新宠,更能坚守大学的学术初衷,发扬优势学科成长中那些具有特色的部分。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