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图书
中国电影艺术史(1940-1949)(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作者:丁亚平 著 2018-07-23 16:00:10

此书以断代史形式,重点研究中国20世纪40年代电影如何讲述与呈献不同空间的故事,情智兼具,不乏精到之处,表现出对特定时空的电影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平装 58.00

基本信息:

作者: 丁亚平

责任编辑: 胡晋

ISBN(书号): 978-7-5039-5991-2

定价: 58.00

页数: 410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印刷时间: 2017年12月

中国法分类号: J909.2

纸张:

字数: 400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26

内容提要
  • 此书以断代史形式,重点研究中国20世纪40年代电影如何讲述与呈献不同空间的故事,情智兼具,不乏精到之处,表现出对特定时空的电影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目录

  •  目 录

    绪 论  / 1

    电影政治与选择的限度(1949—1976)

    第一章 电影:火焰与政治(1949—1955)  / 13

    第一节 影像、声音和国家  / 13

    一、砥砺前行与身份的分野  / 13

    二、国家电影管理、“东影”的历史传承与《桥》  / 20

    三、向人民学习与“人民的电影”  / 25

    四、虚实相生:美国和苏联电影  / 30

    五、电影指导与电影审查  / 35

    六、“停映”和修改:《内蒙春光》《荣誉属于谁》《胜利重逢》  / 37

    第二节 新的现实:接受、理解与适应  / 40

    一、不完整的完整  / 40

    二、孙瑜的《武训传》及其批判  / 43

    三、艺术家、历史与政治  / 48 

    四、从夏衍到沈浮  / 51

    第三节 电影的想象与转折  / 55

    一、成荫、汤晓丹执导影片《南征北战》:在战争的世界寻找意义  / 55

    二、欲望与想象:史东山的自杀  / 58

    三、电影创作和跃升  / 63

    第二章 电影书写与介入(1956—1965)  / 68

    第一节 他者的镜语  / 68

    一、“百花时代”:多题材、类型创作和电影的讨论  / 68

    二、巴金小说改编的影片《家》  / 79

    三、吕班的系列“讽刺喜剧片”“拔白旗”和“歌颂性喜剧”  / 81

    第二节 存在胜于电影  / 85

    一、新的链条:从“反右”、石挥之死到“纪录性艺术片”  / 85

    二、影坛两次“井喷”: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谢铁骊等人的创作  / 93

    三、反特片、儿童片与美术片  / 104

    第三节 电影:在寻找和共名之间  / 109

    一、广受国内观众注目的22大明星  / 109

    二、叩问电影之路:理论的探索  / 110

    三、电影史经典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前因与后果  / 113

    四、《红日》等片中的历史拟态  / 116

    第三章 “文革”电影中的革命与影像(1966—1977)  / 121

    第一节 电影的历史“向量”  / 121

    一、革命的张力和“文革”的疯狂  / 121

    二、电影的转折:“样板戏”的首亮相与“三突出”原则  / 127

    三、《智取威虎山》的拍摄与谢铁骊  / 132

    四、新闻纪录电影和洋为中用的《红色娘子军》  / 135 

    五、迷幻的激情  / 138

    六、朱石麟与《清宫秘史》批判  / 141

    第二节 重塑与激活  / 146

    一、大师视角下的中国  / 146

    二、第二批样板戏影片  / 150

    三、“重拍片”和“文革”时期第一批故事片  / 152

    四、故事电影《海霞》  / 158

    五、一部电影引起一场政治风波  / 160

    第三节 红色的视域与密码  / 161

    一、《创业》事件:艺术与政治  / 161

    二、江青如日中天之时  / 164

    三、激发观众政治热情的电影《决裂》和《春苗》  / 168

    四、在历史的通道上:“内参片”的意义  / 171

    五、逝去的“英雄”:从《闪闪的红星》到《金光大道》  / 175


    电影文化、国家话语与社会现实(1977—1999)

    第四章 电影解放与观念解放(1977—1989)  / 181

    第一节 新时期电影的起源  / 181

    一、电影如何拉开新的大幕  / 181

    二、老一代电影人的选择  / 186

    三、从“中国电影回顾展”到电影周:发现性的时刻  / 197

    四、《大河奔流》•《庐山恋》•“伤痕电影”  / 208

    五、从《小花》的讨论到《苦恋》的批判:创作与理论的探索及其阻断  / 218

    六、黄健中、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谢飞等第四代的创作  / 230 

    第二节 基本主题与骚乱的心灵  / 246

    一、电影变革之声:大众化与商业化  / 246

    二、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 261

    三、《芙蓉镇》的探索性表现与“谢晋模式”的讨论  / 272

    四、《黄土地》《红高粱》:第五代的开拓性  / 281

    五、文学改编、娱乐片和“主旋律”影片  / 301

    第五章 找到出发点:不断开放的电影市场(1990—1999)  / 316

    第一节 价值选择与市场化  / 316

    一、主旋律:电影政治与不确定的状态  / 316

    二、时代运道、市场体制与电影话语的新书写  / 347

    三、从心灵革命到《活着》:如何寻找电影对现实的有效表达  / 361

    四、冯小刚的贺岁片  / 374

    五、娱乐与艺术:张艺谋、陈凯歌与《霸王别姬》的选择  / 383

    第二节 身份认同与开放的银幕  / 388

    一、电影节电影、跨国文化政治与对话  / 388

    二、两岸三地:走向开放与交流  / 403

    三、大片的引进  / 416

    四、好莱坞与中国电影新变化  / 423

    第三节 嫁接、现代性与“第六代”的出现  / 432

    一、电视对电影的影响  / 432

    二、贾樟柯的电影启蒙和他的《小武》  / 436

    三、张元与“独立电影”创作  / 443

    四、“第六代”的文化语码:从王小帅、胡雪杨、娄烨到管虎  / 451

    五、《铁西区》等非主流制作及其蜕变  / 456 


    电影空间:电影艺术、社会与市场(2000年以来)

    第六章 重建与重振:国营转向市场导向(2000—2009)  / 471

    第一节 文化空间与商业性转向  / 471

    一、电影和它的场域的对应关系  / 471

    二、现实与创作空间的嬗变  / 489

    三、国营转向:如何活在当下  / 500

    四、《英雄》的拍摄及其意义  / 522

    第二节 现实的表象与叙事维度  / 540

    一、电影的延伸:港台电影与后第六代  / 540

    二、贺岁档、进口大片与动态关系之网  / 557

    三、主流电影的矛盾与转型  / 572

    四、媒介与环境:电影政策机制及象征形式  / 586

    第三节 影之舞:主体性建构与现实  / 598

    一、影像空间生产与文化现代性  / 598

    二、直面历史与伦理实证化  / 611

    三、从《卡拉是条狗》到《南京!南京!》 :人文电影的光束  / 625

    四、成龙、陈凯歌、冯小刚、吴宇森等人的商业大片  / 638

    五、话语途径、电影审查及批评  / 654

    第七章 消费时代电影的生产与全球趋向(2010—2013)  / 670

    第一节 疆界的拓展  / 670

    一、创意与表达的选择:《山楂树之恋》  / 670

    二、主流类型大片《唐山大地震》和《孔子》  / 674 

    三、姜文的类型电影创作  / 678

    四、建构市场叙事  / 682

    第二节 多维的创作向度与青年话语  / 684

    一、《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与市场作用  / 684

    二、新人新作的涌现  / 688

    三、《一九四二》《桃姐》等片中的情感史  / 698

    四、《赛德克•巴莱》  / 701

    第三节 大电影与业态的改变  / 704

    一、数字技术的理性与感性  / 704

    二、电影节与电影产业  / 707

    三、追问与反思:反身性战略  / 710

    四、从喜剧片、爱情片到青春片:中等成本制作  / 712

    第八章 电影中的历史与再生(2014—2017)  / 717

    第一节 电影的互动、掘进和突围  / 717

    一、电影,人性与历史的形影  / 717

    二、合拍片中的现实与想象  / 722

    三、王家卫、章子怡与《一代宗师》  / 725

    四、微电影的发展与电影的维度  / 728

    五、中国电影中的“奥斯卡”情结  / 732

    第二节 创作文本中的艺术、商业和文化  / 735

    一、电影社会与民族的触摸:张艺谋的《归来》  / 735

    二、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和陈可辛的《亲爱的》  / 738

    三、徐克与《智取威虎山》:将体验转化为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 743

    四、《狼图腾》:有关人类与动物感情的故事  / 745

    五、《我不是潘金莲》:从商业拳脚到现实主义  / 749

    第三节 重新发现“风景”  / 753

    一、侯孝贤与《刺客聂隐娘》:别具一格的电影诗学和镜头余韵  / 753 

    二、中国主体的找寻:影片《长城》之得失  / 755

    三、电影的魅惑  / 761

    四、《建军大业》与文化坐标:主旋律电影如何深入人心  / 766

    五、特型演员的淡出,是中国电影艺术的进步  / 768

    第四节 中国电影的展望和选择的责任  / 771

    一、《电影产业促进法》及其意义  / 771

    二、从过去到当下  / 774

    三、《战狼2》与“中间层电影”  / 780

    四、从《空天猎》到《芳华》:重思式再出发  / 785

    五、“一带一路”与新型全球化下的电影选择  / 788

    附录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年表(1949—2017)  / 799

         主要参考文献  / 840


作者简介
  • 丁亚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电影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出版个人著作《中国电影通史》(两卷本)、《艺术文化学》等20余部,发表学术文章数百篇。曾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理论评论奖著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3版)影视学科的主编。被授予2016年度“文化部优秀专家”。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