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稿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回忆自己及师友艺术生活的文集。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原上海戏剧学校建校史及正字辈学员的成长之路。第二部分:讲述自己辉煌的舞台生涯。第三部分:总结京剧表演艺术创造理论,尤其是荀派旦行教学法。
基本信息:
作者: 张正芳
责任编辑: 张月峰
ISBN(书号): 978-7-5039-6193-9
定价: 48.00
页数: 264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
印刷时间: 2018年3月
中国法分类号: K825.78
纸张:
字数: 220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17.25
该稿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回忆自己及师友艺术生活的文集。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追忆原上海戏剧学校建校史及正字辈学员的成长之路。第二部分:讲述自己辉煌的舞台生涯。第三部分:总结京剧表演艺术创造理论,尤其是荀派旦行教学法。
目
录
上篇:入科“正”字辈
引子·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 3
第一章 雏凤凌空
一、为艺改姓名/ 6
二、清规与练功/ 10
三、我的“砍活”/ 13
四、三台打炮戏/ 17
五、一炮打红的滋味/ 26
六、敢与“大角”比高下/ 32
第二章 师恩难忘
一、校董许晓初/ 35
二、教务主任关鸿宾/ 41
三、教我“绝活儿”的陈桐云老师/ 49
四、师娘刘玉楼/ 57
1
梅珍正芳 CS6.indd 1 2018/3/12 9:44:01
入戏——张正芳京剧生涯自述
五、梁连柱老师教我练武生硬功/ 66
六、宋德珠老师亲授/ 71
七、难以忘怀赵桐珊(芙蓉草)先生/ 74
八、朱传茗老师教《双思凡》/ 76
九、重金聘请“四盏灯”/ 85
十、校长助理倪慰明/ 90
第三章 同窗情深
一、好姐妹顾正秋/ 96
二、45年后的演出盛会/ 106
三、老同学的世纪相聚/ 115
中篇:舞台生涯
第四章 从艺之初
一、与谭富英合作/ 121
二、同学盛邀重回舞台/ 122
三、挑班的岁月/ 129
第五章 60余载烟台梦
一、坦诚相见王赢策/ 134
二、精雕细琢为观众/ 137
三、良师益友储金鹏/ 150
四、救场难忘朱云鹏/ 151
2
梅珍正芳 CS6.indd 2 2018/3/12 9:44:01
目 录
第六章 丹东的25年
一、入辽东省京剧团/ 154
二、编演新戏/ 157
三、难忘党栽培/ 163
四、幸福时刻/ 168
五、“文革”之变/ 169
下篇:传承荀派
第七章 拜师荀门
一、70年前荀派梦/ 185
二、难忘的拜师会/ 187
三、感悟荀派真谛/ 191
四、代师授徒/ 200
五、“两条线”和“三个交流对象”/ 206
六、不做复制品,要善于创新/ 212
第八章 传道授业
一、告别丹东/ 214
二、“国戏”的普通园丁/ 218
三、京剧《挂画》/ 220
四、《挂画》流传全国/ 224
五、我的学生耿巧云/ 230
六、荀师教诲的感悟/ 233
3
梅珍正芳 CS6.indd 3 2018/3/12 9:44:01
入戏——张正芳京剧生涯自述
第九章 老有所为
一、退而不休, 传承国粹桃李满天下/ 237
二、不遗余力,传承和移植多出优秀剧目/ 245
三、机缘巧合,终于把《挂画》打造成经典大戏/ 249
第十章 评论选辑
一、好同学张正芳 顾正秋/ 253
二、看张正芳主演的京剧《杨排风》 张一了/ 258
三、眼是心之窗 —— 喜看张正芳演出的“百花
赠剑”和“杨排风” 周桓/ 261
京剧旦角,上海人,出生于1929年3月,农历己巳年。1945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学京剧刀马花旦。从1940年登台担任主演。1961年起在辽宁省丹东市京剧团任主演兼业务团长。1961年3月拜荀慧生为师,得荀慧生亲自传授《红娘》、《杜十娘》、《霍小玉》、《红楼二尤》、《诓妻嫁妹》、《卓文君》等荀派名剧。代表剧作《百花赠剑》、《挂画》等。1979年担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为京剧培养了耿巧云、李苹等优秀演员。
我调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史若虚院长点名让我将该剧传承给耿
巧云,指定让她作为毕业公演剧目,耿巧云毕业时公演了该剧,并获得
当时文化部顾问周桓同志以及著名歌唱家王昆女士,还有张君秋等艺术
家的一致好评,因此,耿巧云被国家京剧院选中。现在她已是著名花旦
演员。《挂画》这折戏已经成为京剧花旦表演的经典剧目在全国流传开来,
这是我非常欣慰的一件事,但有许多朋友和一些观众常问我:“《挂画》的
全剧是什么样啊?”这就使我想到,自从1981年我为耿巧云排演她的毕
业剧目《叶含嫣》后,《挂画》的全貌再没有展现过,其实《叶含嫣》全剧
前面还有一折《游春》也是相当精彩的,但是《叶含嫣》全剧情节曲折、
人物复杂,按照我过去的演出本演起来时间长、中间比较拖沓、结尾不
够精彩 …… 怎样才能把我过去演出的原剧本和后来经过浓缩的教学本
进一步去芜存菁,为京剧花旦表演增添一出大戏呢?当然更多的推陈出
新的重担,应当由下一代年轻人来解决了,但是他们没有看过我由梆子
移植而继承下来的这出大戏,也没有演出这出戏的实践经验,我觉得应
当在我有生之年尽我绵薄之力,把这出戏整理出来,也算我老有所为吧!
同时也联想到2013年为叶芳传授《姑嫂游春》。这是个很有特色的
花旦戏。该戏是《挂画》的前半出,也是梆子戏《梵王宫》中的一折。过
去京剧舞台上没有这出戏,那也是我1962年在辽宁省丹东市京剧团任团
长时,把1942年学演的梆子戏《梵王宫》移植成为京剧而独创出的这出
戏。其中所有的唱腔,过门(为配合身段必须与众不同)、身段以及各
种舞姿和技巧,都是和戏中台词相吻合的,也是我亲自设计排练的。这
也是我在京剧舞台上奉献的一出既载歌载舞又能亮出技巧,同时又适合
培训花旦演员的好戏。为了扶持小学生尽快进步,我让叶芳和云南班的
七名小学生同时走进我的“家庭”课堂,使她们也能直接得到我的亲授。
我教得仔细,她们学得瓷实。在2013年中央教育台播放《非遗中国》时,
获得广大电视观众的赞许。2014年,该剧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公演,也获
得内外行的一致好评。云南省京剧院的领导朱福认为这是一出在京剧舞
台上从未见到过的好花旦戏,从而要求我再加工整理增加前面的场次,
再补充后面的喜剧结尾,给云南班排一出完整的以花旦为主的《射雕联
姻传》大戏。我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我立即又马不停蹄地为修改全剧
的剧本而继续奋斗着。我的行为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现任领导李钢的支持,并为我布置安排由青年老师叶芳等做助教,还有
各个行当的 —— 孙永平、朱唯、赵晶璇等很多老师的积极配合,投入到
全剧的教学。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一个有
完整情节的、又很精炼的、由花旦领衔主演的新的《叶含嫣》在中国戏曲
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诞生了。为了区别以前不同版本,我特地取名为
《新叶含嫣》,2016年11月26日全剧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获得了专
家和观众的好评和肯定。时至今日,我终于把《挂画》打造成经典大花
旦戏《射雕联姻传》。
回忆我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有过八千多场的舞台演出实践,其中
京剧传统剧目达100多出,移植改编创作剧目达200多出,从1948年开
始演现代戏48出 …… 这些艺术积累不但是我一生丰富的艺术资源,我
感觉同样也是我国京剧艺术的宝贵财富。
2017年新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又发出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我这耄耋老人的老有可为也是真诚的肯
定和鼓励。我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京剧荀派艺术的弘扬上终生无悔,鞠
躬尽瘁。
清规与练功
按照校董会的要求,办校授艺要摒弃封建习俗,遵循新型学校制度
教育学生,比如废除“打功”。但实行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当时所有
的专业老师都是来自正统科班的老艺人,他们一致认为“祖师爷传下来
的梨园法规”不能丢,“不打不出功”。可是今天回想起来,我们所以能
有扎实的基本功,也许与当初这些老规矩有关。
记得那时最怕的就是“打通堂”(一人犯规,集体挨打)。老师们还
立下一些特定的校规,譬如:1. 男女生之间不准讲话,如不遵守就“打
通堂”。2. 一进校门,必须都说北京话,如不遵守,也同样“打通堂”。
由于日本的入侵,学生中不少是各地逃难来沪的难童,所以四面八方各
地乡音皆有,如:顾正秋是南京人,薛正康是广东人,关正明、杨正珊
是杭州人,陆正梅是常州人,沈正艳是绍兴人,朱正琴是无锡人,周正
荣、张正鹏、张正瑛兄妹和我都是苏州人,王正屏、陈正岩、童正美、
沈正霞、唐正仙等大多数都是上海本地人。只有关正良(关鸿宾老师之
子)、王正堃、孙正阳、刘正忠、景正飞、孙正璐等极少数是北京人。初
入校时真是南腔北调无所不有,到后来大家的普通话才慢慢比较标准
化。3. 女生进校门,必须立即绑跷;男生练完毯子功后,必须立即穿上
厚底靴。离开校门才能卸跷脱靴。如不遵守,“打通堂”!这一条“打
通堂”形成了强化训练,加强了我们脚下的功夫,不然的话,怎么会8个
多月就能登台演出呢?
对这些“清规戒律”,开始我们很不习惯,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练功、学戏的“教室”,说来也令人难以置信,楼下的练功房是个过堂屋
(即一进大门通向楼梯的过道),都是水泥地,只有两条非常破旧还打着补
丁的宽不到一米、长约一米左右的小地毯,是专为“跑虎跳”“砸键子”“翻
10
梅珍正芳 CS6.indd 10 2018/3/12 9:44:08
上篇 / 入科“正”字辈
小翻”“练筋斗”用的。那时没有海绵垫子,只有两个用麻袋片拼凑起来
而内装碎稻草的大草垫子,摔、打、跌、扑的毯子功就在草垫子上练。我
们练“拿顶”“下腰”等基本功,都是双手直接按在水泥地上,三九严寒男
女同学的手没有不冻裂的。但我们从不叫苦,因为深知只有练好了基本
功才能有一技之长,要想凭唱戏挣钱吃饭,没有真功夫是不行的。
学校楼上仅有3间相连的房间,前中两间打通了,中间算是舞台,
前间是老师看功和乐队伴奏处,后间隔着一块板壁,留出上、下场门空
当,后边那间就算是后台了。3间屋总共不到100平方米。前间通往右
侧里边有一间办公室。教务、总务、财会等各摆一张写字台办公,但有
时也要让给文戏老师作教室。后间的右侧里边还有一间祖师爷供堂,大
约10平方米左右。除了供奉祖师爷,那里白天还川流不息地作为许紫
云、罗文奎、刘嵩樵等老师的授课教室。夜里刘嵩樵老师带着他的孙儿
刘正裔就住在这间,因正裔师兄很小失去父母,是爷爷带大的,祖孙相
依为命,以校为家住在祖师堂里。
惊见张正芳(代序)
—— 犹忆上海京剧摇篮
黄宗江
我们这些老戏迷、老捧角儿家(今
称发烧友、追星族),既迷且捧,既烧
且追,追着看大角儿,也看小角儿;我
们最保守,也最求新;最崇老,也最爱
青;最尊传统,也最求突破;就这样地
辩证统一。我们一方面叹息着杨(小
楼)、余(叔岩)、梅(兰芳)之难再,
在他们仙逝后甚至感叹:“从此不入剧
场矣!”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极其关怀着
科班里幼苗的成长。那时候虽然还没喊
出口号来,可实践上正是“从娃娃抓起”
黄宗江
的。我们眼瞅着富连成的喜、连、富、
盛、世、元、韵,中华戏剧学校的德、和、金、玉、永,一拨拨走上大舞
台 —— 戏曲的也是社会的大舞台,北京的、天津的、上海的 …… 乃至
世界的。台上的在“坐科”,在学唱戏、演戏,台下也像是在“坐科”,在
学听戏、看戏、懂戏 …… 大名票欧阳中石一次在酒宴上说:吴祖光可说
1
梅珍正芳 CS6.indd 1 2018/3/12 9:44:01
入戏——张正芳京剧生涯自述
是“盛”字科的,宗江是“世”字的,他自己是“元”字的。那我说:朱家
溍、刘曾复二老也只能老到是“富”字的,和谭富英一科,可是他们还赶
上了3岁时在乳娘怀里看过富英的爷爷老谭(鑫培)。
我如此过戏瘾似的白话了一大篇,是为了自报家门,说道出自己是
在京剧、亦称国剧的中国最大剧种的摇篮 —— 北京这篮儿里摇过的,就
此引出京剧的另一摇篮 —— 上海。我说过、写下过这样的话:“历来是
海派冲击京派,京剧乃得发展。”我是年方“弱冠”,不满二十岁到上海
下海唱话剧的。我这才真领会了海派领袖周信芳、盖叫天、朱传茗 ……
生、旦、净、丑;我这才见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海外有海。这上海也
是京剧的一大摇篮。抗日时期在“孤岛”上海,有如石猴出世,在这摇
篮里跳出了186名小将 ——“上海戏剧学校”“正”字辈的师兄弟姐妹们。
他们的音容响彻上海乃至全国观众的耳目心目中,他们是顾正秋、张正
芳、关正明、周正荣、陈正岩、程正泰、汪正华、周正礼、王正屏、孙正
阳、施正泉、薛正康、黄正勤 ……
在20世纪40年代初,他们仅学了8个月就唱出了3台大戏打炮。且
不说那《四郎探母》《大铁笼山》《双姣奇缘》《三盗九龙杯》…… 最使
我音犹在耳的就是那出《八五花洞》,四真四假潘金莲由顾正秋、张正芳
等扮演。一码齐的含苞欲放的花,顾正秋以“唱”著称,张正芳以“做”
见长,她那两只会说话的眼睛一上来就带起满台的光彩,使得一群小姐
妹交相辉映。那一嗓叫板“这是哪里说起”,怎么那么迷人,令观众如坠
五花洞中!可媲美者尤忆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也是从这句叫板起唱,我是百听不厌(顺告同好:中国唱片上海公司有
此录音带,是王家熙诸君所策划,诚知音人也)。还有一出全部《儿女英
雄传》,张正芳演何玉凤,顾正秋演张金凤 …… 那可见了正芳的真功夫,
又文又武,正芳小时小嗓还没出来,这出正好是念功戏,可以大小嗓混
用。最绝的是一个上海小姑娘竟是一口地道的京白,不让北京“京片子
2
梅珍正芳 CS6.indd 2 2018/3/12 9:44:01
惊见张正芳(代序)——犹忆上海京剧摇篮
嘴”,大段“没盖口”的道白准让台下的掌声、叫好声淹没,连我们这些
老北京也惊得目瞪口呆!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学自于芙蓉草(赵桐珊)、
陈桐云,可谓名师出高徒者也。
那一日,最近的那一日,在北京,张正芳来访,抱着一堆照片和稿
子,原来是东北的知音人要为她出一本《张正芳艺术生涯相册》,要我来
个前言,我真是受宠若惊。我识正芳也早亦迟,还是40年代初《八五花
洞》时期,她和正秋常相伴来看话剧,总要到后台来看看黄宗英、蒋天
流、王薇及诸话剧师姐。在不同的舞台上剧种不同的艺人,常是这山望
着那山高,相互都挺爱慕的。正芳还在坐科,比宗英等还要小上好几岁,
这些不同剧种的小名旦们相互钟情,旧可称“手帕交”吧 ! 我这常演衰派
的青年也只能默默地对着自己的化妆镜含笑望着这些从镜里映出来的豆
蔻年华 …… 过后就天南地北各自一方搭班搭台了。几十年过去了,再
相逢已是“文革”后,台上台下恢复元气之后,我还记得她,记得张正芳,
记得她少女时的倩影,如今已是俨然一教授了。
岁月时地两沧桑,我还是能听懂看懂她的。她小时没小嗓,乃专工
刀马花旦,及长,出现小嗓,什么花旦青衣戏都拿得起来了,能文能武
成为一代红伶。她红在东北,后来知道她在辽宁丹东一扎就是25年。“文
革”前她的《玉堂春》《双玉蝉》《宝莲神灯》《杨排风》《春香传》《谭记儿》
《红娘》《百花赠剑》,现代戏《白毛女》《红色种子》《江姐》《枯木逢春》
《山乡风云》等都成了丹东人有口皆碑的好戏。她告诉我一年365天,天
天演出是必然的。礼拜天要演白天戏,上山下乡每天必是3场,“文革”
前每年平均要演四百多场(在今天说来好像不可思议),怪不得辽宁省
给了她那么高的荣誉。196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文教系
统“群英会”,这从相册里可略见风采。1961年她正式拜入了荀门。还
是在40年代初,她在戏校刚登台不久,荀慧生先生来看戏,正芳就向大
师表白了要拜入荀门,荀还答应了:“长大了就上北京找我去,我一定收
3
梅珍正芳 CS6.indd 3 2018/3/12 9:44:01
入戏——张正芳京剧生涯自述
你这个学生。”20年后正芳终于在北京正式拜师。我读过一篇正芳写的
《让荀派艺术在新时代开花结果 —— 缅怀在荀慧生老师身边学艺的日
子》,真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文章。何谓学术性?即理论联系实践。正
芳极其生动地阐述荀派艺术的“一切从人物出发”的精髓并其四字箴言:
“会、好、精、绝”。
正芳著作甚勤甚丰,有一篇也让人特别感动,题为《回顾上海戏剧
学校》,可称校史矣,相当详尽地记述了“正”字辈同学生、旦、净、丑
的演艺情况,在大陆、港、台以及海外,四方开花结果,足见正芳在台
上、台下,人缘都那么好。人生在世,尤其一个艺人能得这两缘,足矣!
一个艺人的一生不外是学艺、演艺(或曰卖艺)、传艺三阶段。进
入晚年,能否传艺授艺是艺人人生价值的体现。我40年代初写了一集散
文《卖艺人家》,开宗明义头一篇就题为《道》,头一句【导板】就是 ——
“友人皮黄老伶工某(即萧老长华),一日收徒,微笑对我说:‘这是为祖
师爷传道。’著一‘道’字,好不动人,好不伟大!”“文革”后我又见萧
老关门弟子钮骠著文,说萧老说过:“人人可做祖师爷!”这意境就更深
远了。道之传与不传,就在人人,就在你我了。我为京剧的传道士张正
芳祝福!为她的奶师、恩师、师兄弟、师姐妹祝福!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