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图书
作诗百法(民国诗学论著丛刊) 作者:刘铁冷 著 2018-07-20 16:16:14

作为一部“授人以渔”的著作,刘铁冷所撰《作诗百法》旁征博引,将汉魏唐宋以来的名篇佳句汇于一书,并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流派、体裁八方面,对传统诗歌的作法进行了详尽而精彩的解读。本书理念通达,文字流畅,切于实用,又经过整理者精心的校勘,相信这部民国时期便印行九版,风靡一时的小书,将使当代的读者得窥作诗门径,进而充分领略古典诗歌之美。


平装 48.00

基本信息:

作者: 刘铁冷

责任编辑: 蔡宛若

ISBN(书号): 978-7-5039-6244-8

定价: 48.00

页数: 227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32

出版日期: 2018年8月

印刷时间: 2018年8月

中国法分类号: I052

纸张:

字数: 109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8.25

内容提要
  • 作为一部“授人以渔”的著作,刘铁冷所撰《作诗百法》旁征博引,将汉魏唐宋以来的名篇佳句汇于一书,并从声韵、对偶、字句、章法、规则、忌病、流派、体裁八方面,对传统诗歌的作法进行了详尽而精彩的解读。本书理念通达,文字流畅,切于实用,又经过整理者精心的校勘,相信这部民国时期便印行九版,风靡一时的小书,将使当代的读者得窥作诗门径,进而充分领略古典诗歌之美。


目录

  • 目录

    编辑大意│1

    卷上│4

    较准平仄法│4

     平仄通用者│4

     平仄异用者│6

    划定四声法│10

    实字分类法│13

    虚字分类法│19

     二字分类│19

     一字分类│22

    二字相对法│25

    三字相对法(四字对附)│36

    五字相对法(六字对附)│51

    七字相对法│69

    古韵通转法│79

    近体指导法│82 

    作诗百法2

    五律平仄法(五绝平仄法附)│83

     五绝平仄法附│84

    七律平仄法(七绝平仄法附)│86

     七绝平仄法附│87

    押韵八戒法│89

    摛辞四反法│90

    作诗学古法│91

    作诗储材法│92

    作诗相题法│93

    作诗辨格法│95

    作诗用事法│96

    作诗遣调法│97

    作诗谋篇法│98

    作诗造句法│99

     五律诗造句│99

     七律诗造句│100

    作诗炼字法│101

     五律炼第二字者│101

     五律炼第五字者│101

     五律炼第二、第五字者│102

     七律炼第二字者│102

     七律炼第五字者│102 

    3目录

     七律炼第七字者│103

     七律炼第二、第五字者│103

    作诗点眼法│103

     眼用实字│104

     眼用响字│104

     眼用拗字│105

    通体写景法(以下七律举例)│106

    通体写情法│106

    情景分写法│107

    情景兼到法│108

    颂中有讽法│109

    美中有刺法│110

    感古怀今法│110

    抚景寓意法│111

    虚实相间法│112

    浅深各别法│113

    咏物明体法│114

    咏物暗体法│115

    对面托题法(以下七绝举例)│116

    旁面衬题法│117

    循题顺点法│118

    就题空翻法│119 

    作诗百法4

    借物写情法│120

    触景生感法│121

    首尾一意法│121

    前后双锁法│122

    起笔振题法(以下五律举例)│123

    承笔醒题法│124

    转笔扼题法│125

    合笔束题法│125

    即境抒情法│126

    及时点景法│127

    因人纪事法│128

    随地纪游法│128

    通体仄韵法(以下五绝举例)│129

    通体拗句法│130

    对句作起法│131

    对句作收法│132

    卷下│134

    探讨源流法│134

    研究变迁法│139

    提挈纲要法│144 

    5目录

    指点体裁法│145

    标揭四则法│146

    考订十科法│147

    剖析体志法│149

    抒写情景法│152

    练习诵读法│153

    辨论避忌法│155

    作歌谣法│160

    作乐府法│161

    作五古法│162

    作七古法│164

     附柏梁体│166

     附长庆体│167

    作长短句法│171

    作排律诗法│172

    作三言诗法│175

    作四言诗法│175

    作六言诗法│177

    作杂言诗法│178

    作促句诗法│179

    作宝塔诗法│180

    作回文诗法│182 

    作诗百法6

    作五平五仄诗法│183

    作白描诗法│187

    作联句诗法│188

    作集句诗法│189

    作叠字诗法│191

    作无题诗法│192

    作竹枝词法│193

    作柳枝词法│194

    作棹歌法│195

    作宫词法│196

    作游仙诗法│197

    作十七字诗法│198

    作打油诗法│199

    作新体诗法│200

    作怀古诗法│201

    作怀人诗法│203

    作送别诗法│205

    作辞别诗法│206

    作贺诗法│206

    作寿诗法│211

    作挽诗法│221

    本次整理征引文献│225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刘铁冷 (1881—1961?),名绮,字文櫆,又字汉声,笔名铁冷,别署松涛、鸥梦轩主等,斋名镂冰室,江苏宝应人。与乾嘉时期扬州学派成员刘台拱、刘宝楠等同宗。幼承庭训,善骈文、诗,曾为南社成员。早年毕业于上海龙门师范学堂,民初投身出版业。1914年5月与徐枕亚、沈东讷等创办《小说丛报》,该刊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并创作大量小说,名盛一时。1918年《丛报》停刊后淡出文坛,执教各学校,并编刊若干种工具书。著有《铁冷丛谈》《铁冷碎墨》《求婚小史》《斗艳记》《野草花》等。


    整理者简介

    刘鹏 1981年生,陕西富平人。2004—2010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诗学及清代文献学、藏书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合著有《毗陵集校注》(第一作者,辽海出版社2006年,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在《文献》《文学遗产》《中国诗学》《中国文学研究》《古典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札记20余篇。


前言
  • 912年清帝逊位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般称

    为民国时期。这一时期,虽然政局不稳、战乱频仍、民生凋

    敝,但思想、学术、文化却自由活跃、异彩纷呈。主编过“中

    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的刘梦溪先生认为:“中国现代学术在

    后‘五四’时期所创造的实绩,使我们相信,那是清中叶乾嘉

    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繁盛期和高峰期。而当时的一批大师巨

    子……得之于时代的赐予,在学术观念上有机会吸收西方的

    新方法,这是乾嘉诸老所不具备的,所以可说是空前。而在传

    统学问的累积方面,也就是家学渊源和国学根底,后来者怕是

    [1]

    无法与他们相比肩了。”

    的确,民国学人撰写的学术论著,虽然限于物质条件和学

    科发展水平,有些知识需要更新,有些观点有待商榷,有些论

    述还要深化……但仍然接续、充盈着中国固有学术的人文义脉

    和精魂,更具有为国家民族谋求出路、积极参与当前文化建设

    的现实关怀,更具有贯通古今、融会中西、打通文史哲、将创

    [1]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要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

    123—124页。 

    民国诗学论著丛刊4

    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开阔视野和博通气象,更具有“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的传世期许和实事求是、惜墨如金

    的朴茂之风。这在人文学术研究显现出“技术化”“边缘化”“碎

    片化”“泡沫化”等不良倾向的今天,颇有借鉴意义。而且,那

    时的不少论著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本框架,不管就论析之精辟

    还是与史实之契合而言,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中国诗学》

    主编蒋寅先生即深有感触地说:“最近为撰写关于本世纪中国诗

    学研究史的论文,我读了一批民国年间的学术著作。我很惊异,

    在半个世纪前,我们的前辈已将某些领域(比如汉魏六朝诗歌)

    的研究做到那么深的境地。虽然著作不太多,却很充实。相比

    之下,80年代以来的研究,实际的成果积累与文献的数量远不

    成比例。满目充斥的商业性写作和哗众取宠的、投机取巧的著

    作,就不必谈了,即使是真诚的研究——姑且称之研究吧,也

    存在着极其庸滥的情形。从浅的层次说,是无规则操作,无视

    他人的研究,自说自话,造成大量的低层次重复。从深层次说,

    是完全缺乏知识积累的基本学术理念……许多论著不是要研

    [1]

    究问题,增加知识,而是没有问题,卖弄常识。”

    陈寅恪先生曾将佛学刺激、影响下新儒学之产生、传衍看

    [2]。近代以来的大事因缘,

    作秦以后思想史上的一“大事因缘”

    [1]蒋寅:《热闹过后的审视》,载《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2]参见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82页。 

    5总序

    无疑是在西学的刺激、影响下发展本土学术。中国传统学术需

    要外来学说、理论的刺激与拓展,既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必然趋

    势,也是时代惠赐的绝佳良机。中华民族一向不善于推理思辨,

    更看重文学的实用价值、追求纵情直观的欣赏。中国语文亦单

    体独文、组词成句时颇富颠倒错综之美。而且,古代书写、版

    刻相对比较困难,文人往往集评论者、研究者、作者、读者等

    多重身份于一体,彼此间具有“共同的阅读背景、表达习惯、

    [1]等等。凡此种种,决定了“中国文学批

    思维方式、感受联想”

    评的特色乃是印象的而不是思辨的,是直觉的而不是理论的,

    [2]。反映

    是诗歌的而不是散文的,是重点式的而不是整体式的”

    在著述形态中,便是多从经验、印象出发,以诗话、序跋、评

    点、笔记、札记等相对零碎的形式呈现,带有笼统性和随意性,

    缺乏实证性和系统性。近代以来,不少有识之士如梁启超、王

    国维等先生,在西学的熏沐、刺激下憬然而醒,积极汲取西方

    理论和方法,为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胡

    适、傅斯年等民国学人沿着他们的足迹,在“救亡图存”的时

    代旋律鼓动下,掀起蓬蓬勃勃的“新文化运动”,更加全面地

    引入西方理论、观念、方法、话语等,按照各自的理解和方式

    应用在“整理国故”实践中,在西学的参照下重建起现代学术。

    此后中国学术的发展,大体是在他们奠定的基础上拓展、深化。

    [1]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页。

    [2]同上书,第111页。 

    民国诗学论著丛刊6

    民国学人的开辟、奠基之功,可谓大矣!

    中华民族素来以“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郭象注

    [1]我们生逢

    《庄子•天运》语)的观点看待历史和当下的关系。

    今日之世,接续传统、回应西学,实为需要承担的一体两面之

    重任,缺一不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继承,就没有东西和

    别人交流,永远趴在地上拾人遗穗,甚或没有鉴别力,将“洋

    垃圾”当“珍宝”供奉;而故步自封、无视西学,又会错失时代

    [2]相对而言,经历了

    赋予我们的创新良机,治学难以“预流”。

    百余年欧风美雨的冲刷和众所周知的劫难之后,如何接续传统

    越来越成了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和出版界携手,

    大量译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和海外汉学研究论著,如

    影响颇大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等,

    皆有数百种之多。这些论著的译介,于本土人文学术研究开拓

    视域、更新方法等功不可没,但同时,学界也仿佛患了“失语

    症”,出现一味模仿海外汉学风格的不良倾向。“只要西方思想

    [1]参见刘家和《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史学、经学与思想:在世界

    史背景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第88页。

    [2]这里借用陈寅恪先生的说法。陈先生治学,有强烈的“预流”意识,在《陈垣

    敦煌劫余录序》一文中他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

    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

    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

    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

    编》,第266页。) 

    7总序

    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人“兴风作浪

    [1]。这种模仿或套用,

    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

    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和论题选择上,有时甚或反映在价值取向

    和情感认同中。有学者将这称为“汉学心态”,提到文化上的

    [2]在此背景下,自言“一生受

    “自我殖民化”的高度予以批判。

    的教育都是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新学’教育”的费孝通先生,晚

    年阅读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前辈的著作,敏锐思考和回应

    信息交流愈来愈便捷的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转型的挑战,提

    出了“文化自觉”这个获得广泛共鸣的议题,呼吁当下最紧迫

    的是培养“能够把有深厚中国文化根底的老一代学者的学术遗

    [3]。学术是文化的核心,“学术自觉”是“文

    产继承下来的队伍”

    化自觉”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近年哲学界“中国哲学合法

    性”、文学界“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美术界“构建中国美术

    观”等讨论颇热的话题,皆可看作本土“学术自觉”的表征,共

    [4]站在

    同汇聚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时代命题。

    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民国学人的论著无疑可以给我们带来丰

    [1]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文集》第8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395页。

    [2]参见包伟民《走出“汉学心态”: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方法论刍议》(载《中国社

    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3期)、顾明栋《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

    (载《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等文。

    [3]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4]参见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

    年5月19日。 

    民国诗学论著丛刊8

    富的启示。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中西思想文

    化、旧学新知碰撞、交融发生的“化合”反应,远比我们想象

    的要复杂得多:既有固守传统观念、家数者,也有采用新观念、

    新方法者,还有似新却旧、似旧还新、新旧间杂者……只不

    过长期以来,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这段学术史

    的梳理、回顾往往彰显、肯定的是那些和西学类似的论著及面

    相。然而,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升理论创新能力

    成为时代命题的崭新历史条件下,恰恰是那些被遮蔽的论著及

    面相,更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治学如积薪,以对西学的理解、

    借用而言,我们已后来居上,倒是这些论著在古今中西的通观

    视域中,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立场,汲取西方学术优长,进而促

    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尝试和努力,长期

    以来被以“保守”“落后”的判词给予了冷眼、否定,今天值得

    换一种眼光、花点工夫好好提炼、总结,因为这正是我们构建

    中华自身学术体系的可能萌蘖。诗学研究因为与创作体验、母

    语特性、民族心理、文化基因等关系更为密切,这方面的借鉴

    意义显得尤其迫切、突出。

    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几年,喜欢欣赏、创作诗词的朋友

    在逐渐增多,中小学加大了诗词教学比重,《中共中央关于繁

    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亦强调“做好

    古籍整理、经典出版、义理阐释、社会普及工作”,加强对中 

    9总序

    [1]全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诗词之于陶冶情

    华诗词出版物的扶持。

    操、净化风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重要性。不过,我们

    也要清醒地认识诗词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毋庸讳言,当下诗

    词氛围已十分稀薄,能够切理餍心、鞭辟入里地解说诗词或将

    诗词写得地道的人非常罕见。大多数从事诗学研究的学者已不

    再创作,现行评价、考核体系要求于他们的,不过是从外部审

    视、抽绎出种种文学史知识,这很难说能触及中华诗词的真血

    脉、真精魂。在此情势下,与其组织人马“炮制”一些隔靴搔

    痒、搬来搬去的“新著”,不如将传统文化氛围还很浓郁、诗词

    仍以“活态”传承着的民国时期诞生的有价值的论著重新整理

    出版:一方面,使饱含着先辈心血的精金美玉不至于湮没在历

    史的尘埃中;另一方面,也使当下喜欢诗词的朋友得识门径,

    由此解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艺术都有一定的规则、

    法度,中华诗词的欣赏、创作亦然。初学者尤其需要通过深入

    浅出、简明扼要的入门书籍指引,掌握规则、法度。然而,又

    没有万能之法,“在丰富生动的创作实践中,任何‘法’都会有

    失灵的时候;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任何‘法’都会有反例存

    [2]。由“法”达到对“法”的超越,进而“以无法为法”(纪昀

    在”

    《唐人试律说•序》),“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1]参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015年10月3日)》,载

    《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0日。

    [2]陈斐:《南宋唐诗选本与诗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 

    民国诗学论著丛刊10

    无用法之迹,而法自行乎其中”(李锳《诗法易简录》),才是

    中华诗词欣赏、创作的向上之路,希望大家于此措意焉。

    近年来,随着逐渐升温的“国学热”“民国热”,诸家出版

    社纷纷重版民国国学研究著作,陆续推出了不少丛书,如东方

    出版社的“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北斗丛

    书”、吉林人民出版社的“大师国学馆”、岳麓书社的“民国学

    术文化名著”、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民国文丛”、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的“民国学术经典丛书”等。这些丛书虽然也涉及了诗

    学论著,但往往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龙榆生《中国韵文史》、

    吴梅《词学通论》等少数几部。其实,还有很多具有较高学术

    价值或普及价值的民国诗学论著,1949年以后从来没有点校重

    版过。最近几年出版的“民国时期文学研究丛书”“民国诗歌史

    著集成”“民国诗词作法丛书”“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

    究”等丛刊,虽然较为集中地收录了民国诗学研究某一体式或

    某一领域的论著,但或影印或繁体重排,都没有校勘记,且大

    多不零售,定价普遍较高,虽有功学界,然不便普及。有鉴于

    此,我们拟选编整理一套兼顾学术性和普及性的诗学专题文献

    库——“民国诗学论著丛刊”,以推动中华诗词的研究、创作

    和普及。

    我们这次整理“民国诗学论著丛刊”,抱着“发潜德之幽

    光,启来哲以通途”的宗旨,在扎实、详细的书目调查的基础

    上,主要选刊民国时期成书的与诗、词、曲等广义的古典诗歌 

    11总序

    相关的论著。在理论、观念、方法、话语乃至撰著形态、体例

    等方面,则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古今中西兼收并蓄,以较为

    全面地呈现民国诗学研究的多元气象和立体景观。在实际操作

    中,大致按照撰著内容和体例,分为“史论编”“法度编”“选

    注编”等编,分辑滚动推出。“史论编”主要选刊诗学史论著作,

    如梁昆《宋诗派别论》、宛敏灏《二晏及其词》等;“法度编”主

    要选刊谈论、介绍诗词创作法度、门径的书籍,如顾佛影《填

    词百法》、顾实《诗法捷要》等;“选注编”重刊有价值的诗歌选

    本或注本,重要者加以校注、赏析。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分类。

    民国学人往往能够将创作和研究相结合,他们撰写的不少史论

    著作亦有介绍作法的内容,不少讲解法度的书籍亦会涉及史论,

    我们不过根据内容偏重及著作题名权宜区分罢了。诗话、词话

    及新诗研究论著等,因为已有“民国诗话丛编”“中国新文学大

    系”“民国文学珍稀文献集成”等大型文献资料集出版或列入出

    版计划,故暂且不予收录。

    每部拟刊的论著,我们都约请在该领域有专门研究的功

    底扎实、学风谨严的中青年学者进行整理,并在前面撰写“导

    读”,以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整理时,我们征询专家意

    见,制定了详密的工作细则,既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又参

    照古籍整理规范出严格的校勘记,争取形成可以传世的、雅俗

    共赏的“新定本”。版式、用纸、装帧等方面,则发扬讲究细

    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提高阅读率为标的,处处流露 

    民国诗学论著丛刊12

    着为读者考虑的温情。这些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民族文化的传

    承和国民素养的提升。资深出版人、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程毅

    中先生就曾指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现在很多出版社和书

    店都喜欢出版、销售大部头、豪华版的书,这些书定价高,消

    耗的纸浆和能源也多,但手里拿不动,不便于阅读和随身携带,

    [1]我们充分考虑到了读者朋友在节奏紧

    对阅读率有负面影响。

    张、时间零碎的现代社会里的阅读需求,所收论著都是内容丰

    实、装帧便携的“贵金属”,人们在地铁上、候车时、临睡前、

    旅途之中、工作之余、休闲之刻……都可以顺手翻上几页,随

    时接受中华诗词的浸润,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国民的图书阅读

    率,为接续诗词命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营建“书香社

    会”略尽绵薄。

    总之,精到稀见的选目、中肯解颐的导读、专业严谨的整

    理、美观大方的装帧,是我们的“民国诗学论著丛刊”为坊间

    类似丛书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及核心竞争力所在。感谢文化艺

    术出版社杨斌、郝庆军、陶玮等领导与编辑们的大力支持,让

    我们酝酿多年的设想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得到近乎理想的实现。

    从会议结束后的偶遇交谈到正式签订出版合同,不到一周时间,

    这种一拍即合的灵犀相通亦堪称一段佳话。感谢众多专家、学

    者的耐心指导和辛勤耕耘!正是共同的发扬、传承中华诗词的

    [1]参见李小龙《丹铅绚烂焕文章——程毅中编审访谈录》,载《文艺研究》

    2017年第1期。 

    13总序

    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走到了一起,“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

    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希望越来越多的读者喜

    欢这套丛刊,由此领略中华诗词之美;希望越来越多的学者为

    我们出谋划策或加入我们的整理团队,一起呵护好这项功德无

    量的出版工程,让千载不磨之诗心在我们和后辈的生命中得到

    生生不已的感发!

     

    2016年10月28日草稿

                    2016年11月1日修订


精彩书摘
媒体评论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