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音乐品种之一,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远、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书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吸收、梳理的同时,力求内容更加细致、系统、丰富,获得的信息更为准确,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是一本一部学习了解“西安鼓乐”较好的教科书。
基本信息:
作者: 程天健
责任编辑: 王红、 苏丹
ISBN(书号): 978-7-5039-6235-6
定价: 78.00
页数: 370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印刷时间: 2017年8月
中国法分类号: J632.52
纸张:
字数: 380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24
西安鼓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音乐品种之一,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远、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书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吸收、梳理的同时,力求内容更加细致、系统、丰富,获得的信息更为准确,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是一本一部学习了解“西安鼓乐”较好的教科书。
上 编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西安鼓乐乐种简介
第二节 西安鼓乐民间社团组织
第三节 西安鼓乐著名艺师
第四节 西安地区民间铜器社
第五节 西安鼓乐社与民间铜器社之关系
第二章 西安鼓乐研究概况
第一节 李石根与西安鼓乐
第二节 国内外西安鼓乐研究综述
第三节 西安鼓乐的形态学研究
第四节 西安鼓乐专业研究机构
第三章 西安鼓乐传统表演形式
第一节 坐 乐
第二节 行 乐
第三节 歌章与念词
第四章 西安鼓乐器、谱、调、拍
第一节 乐 器
第二节 乐 谱
第三节 乐 调
第四节 板 拍
第五章 西安鼓乐曲体结构形式
第一节 单曲体
第二节 套曲体
第三节 其它曲体结构
第六章 西安鼓乐的流派风格及其特征
第一节 僧派鼓乐的风格特征
第二节 道派鼓乐的风格特征
第三节 俗派鼓乐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 西安鼓乐与民俗文化活动
第一节 朝山进香
第二节 祈雨斗乐
第八章 西安鼓乐“俗语”的应用与辨析
第一节 演奏演唱形式中的俗语
第二节 演奏方法中的俗语
第三节 曲体结构中的俗语
第四节 乐器乐谱中的俗语
第五节 其它形式中的俗语
下 编
第九章 俗字谱写、读、译方法
第一节 俗字谱术语符号解读
第二节 俗字谱写读译练习
第十章 鼓札子写、读、译方法
第一节 鼓札子术语符号解读
第二节 鼓札子写读译练习
第十一章 歌章、念词读唱练习
第一节 词曲演唱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歌章、念词练唱
第三节 歌章、念词中的《开赞》
第十二章 西安鼓乐曲谱赏析
第一节 套 曲
一、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 西安都城隍庙鼓乐社安来緖等演奏 焦 杰、程天健记谱整理
二、六调《大乐垂杨柳》 西仓鼓乐社大清康熙二十九年六月吉日抄本 余铸传谱 冯亚兰记译
三、上调《普天乐》 余铸传谱 冯亚兰记译
四、五调《坐乐中吕粉蝶儿》 大吉昌鼓乐社演奏 李石根记谱整理
第二节 散 曲
一、《满园春》 余铸传谱 元修和记译
二、《婆罗门引》 余铸传谱 冯亚兰记译
三、《步步娇》 张存柱传谱 程天健记译
四、《五十眼》 赵庚辰传谱 程天健记译
五、《香山射鼓》 赵庚辰传谱 程天健记译
六、《铜鼓•歌沙》(选段) 安来緖传谱 程天健记译
七、《喜秋天》 余铸传谱 程天健记译
八、《江南春》 余铸传谱 程天健记译
九、《太平令》 余铸传谱 程天健记译
十、《大红锦袍》 余铸传谱 程天健记译
十一、《雨霖铃》 余铸传谱 程天健记译
第三节 歌 章
一、《满庭芳》 西仓鼓乐社清康熙二十九年抄本余铸传谱冯亚兰译谱 配(元)乔吉同名词
二、《鹊踏枝》 大明嘉靖四十四年抄本白道峪教衍和尚藏本冯亚兰译谱 填同名敦煌曲子词
三、《诉衷情》 余铸传谱冯亚兰译谱 配(宋)陆游同名词
四、《虞美人》 根据余登赢先生大清光绪十三年手抄本程天健译谱 配(宋)黄庭坚同名词
五、《遐方怨》 余铸传谱 程天健记译 配(唐)温庭筠同名词
第四节 念 词
一、《往南瞧》 何生哲传谱 焦杰记译
二、《黄帝词》 任兴中韵唱 牛玉冰记谱
三、《三国四季花》 何生哲、何永顺演唱 牛玉冰记谱
四、《终南山》 姬富华等念诵 李明忠记谱
五、《五云登空》 韩六升韵唱 牛玉冰记谱
第五节 鼓札子
一、《大开坛》 安来緖传谱 李石根记译
二、《小开坛》 安来緖传谱 李石根记译
第六节 铜器三联
一、头联“次卡次”
二、二联“得儿郞当”
三、三联“卡次卡”
后 记
附 录
一、西安鼓乐研究论文著述分类目录
二、西安鼓乐各民间乐社最早藏谱(部分)
三、西安鼓乐各民间乐社保留曲目
四、都城隍庙鼓乐社传人张存柱韵谱资料
五、西安鼓乐乐谱调名、曲名正误勘
六、西安地区民俗活动一览表
七、西安鼓乐民间珍藏乐谱选辑
参考文献
程天健,文学硕士,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教研室主任、音乐学系副主任、民族器乐系主任。现任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安鼓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竹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化厅西安鼓乐专家委员会暨西安鼓乐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化厅“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民盟西安音乐学院支部主委。
西安鼓乐是我国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音乐品种之一,是人类音乐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历史悠远、内容丰富、结构完整、风格独特,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西安鼓乐,原并无此名,民间一般称之为“乐器”“细乐”,其原因是当时人们认为笙、管、笛才称得上“乐器”,锣、铙、钹 只能称其为“铜器”,所以西安地区把使用笙、管、笛的乐社称作“乐器社”,把使用锣、铙、钹的乐社称作“铜器社”。此外,又因为西安鼓乐社不使用大小唢呐等粗乐器,故又称其为“细乐”。
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古代音乐研究室杨荫浏、简其华、苏琴、孟杰等学者于1952年7月至9月、1953年7月15日至30日两次来陕西考察西安鼓乐(时称“陕西鼓乐”)和铜器社,研究该乐种的音乐形态和物质形态所呈现的内容,认为该乐种所使用的六种鼓(即战鼓、座鼓、乐鼓、独鼓、高把鼓、单面鼓)形态各异、音色多变,用法及其在乐队中的作用也很有特点,尤其在“坐乐”“行乐”两种演奏形式中鼓的使用非常突出,其所演奏的节奏、速度以及独立击奏乐段“鼓札子”和与旋律乐器交织在一起的“鼓段曲”等,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他们与当时配合参与调查的陕西学者李石根、樊昭明、何钧等人一起,为该乐种起名为“西安鼓乐”,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该乐种受到更多学者专家的重视,纷纷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西安鼓乐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刘恒之、饶宗颐、黄翔鹏、李石根、何钧、叶栋、袁静芳、李健正、吕洪静、李明忠、李世斌、冯亚兰、蒋咏荷、元修和、曲云、程天健、焦杰、宁勇、褚历、马西平等国内学者。此时,乐种的名称也有了不同称谓,如“西安鼓乐”“长安古乐”“西安鼓吹乐”等等。其实诸学者所观察、接触的对象主体实际上是相同环境下的相同乐种,其音乐形态的诸多方面基本一致,只是研究者对其所持有的学术观点及思想内涵略有不同罢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正名”与“不正名”都不能改变对其的传承、发展、创新和研究,求同存异、各自表述、亦可并存,又何乐而不可呢?学术研究有争议是正常的,关键是学术研究要有新意、有发展,这样才能有更丰富的成果。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一体化使人类社会信息、媒体、网络飞速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的民族音乐学对于传统音乐的研究更加科学化、体系化,有关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可供全人类共享,一件件口头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被人类很好的保护起来,我们需要将其传承并发展下去,建立有效的教育传承体系,把我们祖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给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使者们,使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得以弘扬和发展。
2004年4月,文化部将西安鼓乐列入中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2006年5月,西安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西安鼓乐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本书分别讲述西安鼓乐乐种简况,西安地区各个民间乐社以及享有盛名的著名艺师,尤其对著名学者李石根先生一生致力于西安鼓乐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安鼓乐,多年来引起海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涉及历史学、形态学、乐谱学、乐器学、乐律学、曲词学等诸多领域。西安鼓乐专业研究机构也纷纷建立,成为研究、教习、演奏的重要传播基地,尤其对西安鼓乐传统表演形式以及器、谱、调、拍和风格流派、曲体结构、民俗活动等方面作了细致地分析研究。 在有民间艺人参与西安鼓乐音乐活动时,运用了大量专用“俗语”词汇,这些极富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词汇正是民间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西安鼓乐所使用的乐谱分旋律乐器谱和击奏乐器谱两种,即为“俗字谱”和“鼓札子谱”,书中系统地讲述了俗字谱、鼓札子谱、歌章、念词等写、读、译、唱方法和具体要求。西安鼓乐曲谱赏析部分选择了尺调、六调、上调、五调四套坐乐套曲和十一首散曲;声乐选取了歌章有:《满庭芳》《鹊踏枝》 、《虞美人》《遐方怨》等;念词收录了《往南瞧》《黄帝词》《三国四季花》《终南山》《五云登空》等。
西安鼓乐中所谓最早的乐谱有:何家营鼓乐社的《尺工五六四调古乐》(古韶乐), 大唐开元五年(717)六月十五日立抄本,该乐谱经专家鉴定系后人所加,则大不可信。
其次有长安白道峪教衍和尚、蔡和尚的明代抄本藏谱,如明洪武十八年(1385)抄本、明永乐十九年(1421)抄本、明宣德八年(1433)抄本、明宣德九年(1434)抄本、明正统十年(1445)抄本、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抄本、明弘治十八年(1505)抄本、明正德十二年(1517)抄本、明嘉靖三年(1524)抄本等。
西仓鼓乐社所存藏谱有:大清顺治元年(1644)三月元日抄本、大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抄本、大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抄本《鼓段、赚、小曲本俱全》等,另有西安市都城隍庙鼓乐社所藏西安道派乐器社雍正九年(1731)乐谱,等等。西安鼓乐乐谱更多的系清代抄本,其中清道光年间抄本为最多。
当今,我们有责任将这一蕴含古代文化基因的古老乐种、活的音乐化石——西安鼓乐所呈现的各种音乐形态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给各位学习者,通过对西安鼓乐的乐谱进行解读、解译,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其韵、读、写、译等方法和规律。
本人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和西安鼓乐研究的音乐教育者,试图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吸收、梳理的同时,力求内容更加细致、系统、丰富,获得的信息更为准确,掌握的知识更为全面,使本书成为一部学习了解“西安鼓乐”较好的教科书。
程天健
2015年7月26日于古都长安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