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图书
《律话》校释 作者:李玫,谭映雪,金震 著 2018-08-30 10:57:06

晚清学人戴长庚所著乐律学文献《律话》是一部有强烈学术意识的乐律学专著,该书成于1833年秋,由于文献生成年代较晚,直至目前,音乐学界对此文本关注不足,鲜见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基于这样的局面,整理及研究戴长庚《律话》全本是必要且有意义的。本书运用文献学相关方法点注,校勘《律话》,并在点注与校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律学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义理分析,高效辨析了文献中的精华与糟粕,更有利于对传统学术的扬弃保护。

精装 98

基本信息:

作者: 李玫,谭映雪,金震

责任编辑: 王红,高天航,刘宇灿

ISBN(书号): 978-7-5039-6476-3

定价: 98

页数: 548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8年5月

印刷时间: 2018年5月

中国法分类号: J612-1

纸张:

字数: 600千字

包装: 精装

印张: 34.25

内容提要
  • 晚清学人戴长庚所著乐律学文献《律话》是一部有强烈学术意识的乐律学专著,该书成于1833年秋,由于文献生成年代较晚,直至目前,音乐学界对此文本关注不足,鲜见有学者对其展开研究。基于这样的局面,整理及研究戴长庚《律话》全本是必要且有意义的。本书运用文献学相关方法点注,校勘《律话》,并在点注与校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律学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义理分析,高效辨析了文献中的精华与糟粕,更有利于对传统学术的扬弃保护。

目录
  • 上卷

    《史记 律数》 《新书 律数》 律下宫商解 六调 下生上生解 十二律表 五音次序 五音起法 上九商八解 缩角 上九捷诀 羽角不足说 六阳律连珠 《淮南》五子图法 五子图 五子图解 相生不相合表 相生相合表五音太少相生图 五运齐化兼化图 南北政图 南政年脉不应图 北政年脉不应图 五音合化说 虚实相含法 《淮南》变律 《史记》变律 京房变律 六朝变律 羽七说 京房十二角律 五九说 商八说 角六说 四十八律 九三解 子辰申 寅午戌 丑巳酉卯亥未 字谱合律 始一终十解 八三法 十二律吕分数表 宫数全积 角数全积 数形成声图解 古今工尺谱 宫八十一

    中卷

    十二旋宫说 十二律字谱 唐宋二十八调 板眼考 十八调考 笛律 吹口出气说 工尺说 七音配笛说 七音相生表 七调图说 二十八调别名考 五律不立调说 姑洗仲吕笛图 雄笛式 雄雌二笛图说 中管曲名考 十二月按律乐歌考 移宫就律说 雌笛式 白石歌曲谱例说 变音济正说 白石歌曲调 诗经乐谱 燕乐谱 《白石道人歌曲》

    下卷

    琴 宫调 十二律吕寸数表 正声琴图 琴图说 四十九律泛音图 泛音图说 泛音表 泛音当徽鸣图 徽分取音说 绰注吟峱撞说 有词无词说 《猗兰操》谱释 《佩兰》谱释 《梅花三弄》谱释 《洞庭秋思》谱释 《风雷引》谱释 《塞上鸿》谱释 转轸说 紧五弦一徽琴图 紧五弦一徽泛音图 紧五弦一徽图说 《搔首问天》谱释 慢一紧五弦琴图 慢一紧五弦泛音图 慢一紧五弦泛音图说 《大雅》谱释 紧二五七弦琴图 紧二五七弦泛音图 《捣衣》谱释 紧二四五七弦琴图 紧二四五七弦泛音图 紧二四五七弦泛音图说 《八极游》谱释 慢三四六弦琴图

    慢三四六弦泛音图 《古怨》谱释


作者简介
  • 李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第一位音乐学博士后,中国律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乐府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史学会理事,中国木卡姆音乐学会理事,乐亚乐律学学会中方理事。


    谭映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从硕士学位到博士学位,一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攻读,师从李玫研究员,在中国音乐研究所这个学术集体中接受了正规严谨的学术训练。


    金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李玫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目前从事游戏声音设计这一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游戏这一新兴行业中的音乐学理论。

编辑推荐
  • 这部著作为音乐学界指引出一个可持续展开的古籍专业著述整理和学术研究的系列计划。从学术史角度看,本书的研究出版计划既是音乐文献学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料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

前言
  • 1833年,戴長庚在其弟子蔣文勳等人的幫助下,開始校勘琴律,刊刻印行了《律話》。一部書稿不僅體現著者的學術理念,更是反映一個學術共同體、乃至一個時代的學術追求。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古代王朝,戴長庚生活在中衰時期[①],他在吸取前人學術精華的基礎上,完成了《律話》三卷本。之所以將研究目光聚焦在戴長庚所著《律話》,是因為他研究樂律學的方法與諸家不同。他熟悉民間音樂,重視音樂實踐,並通過學習古琴解決在研究音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他將律學研究下聯當時民間音樂中最重要的樂器琴、笛操弄,上掛宋人曲譜的旋律傳承,在研究方法上與前人和同時代多數學者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前人多從雅樂立場出發,而他則採取不同的律學思維,“從民樂一道往來”探求律呂之義。所以他的《律話》一書是在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研究,比之許多就律學而研究律學的經學著作更有生氣。另外,《律話》一書成於1833年秋。由於文獻生成年代較晚,直至目前,音樂學界對此文本關注不足,鮮見有學者對其展開研究。梁啟超先生曾說:“有戴長庚著《律話》,吾未見其人,且未審為何時人。”[②]由此看來,這個文獻雖偶被提及,但缺少學術性的關注,甚至偶爾也見貶抑。基於這樣的局面,我們認為,整理及研究戴長庚《律話》全本很有意義。我通過對兩個學生三個學習階段(兩個碩士階段和一個博士階段)的指導,並在他們都畢業之後,繼續研讀《律話》全書,最終完成了對《律話》上、中、下三卷的點注工作,歷時十年。

    《律話》三卷的內容涉及三個學術方向,即傳統律學、樂學及琴學。上卷主要聚焦在傳統律學。

    學界對《史記·律書》的研究由來已久,自古以來許多經學家都曾對其進行校勘、箋釋,而對其中核心問題的解釋,仍然觀點各異,孰是孰非,聚訟千年而不得解。《律話》上卷也是針對《史記·律書》中的三個部份:“律數”、“生鐘分”、“生黃鐘術”進行分析研究。

    兩千多年來,圍繞著《史記·律書》,有如下幾個問題被認為是難點。

    第一、“律數”一節有“黃鐘長八寸七分一”等十二律管的長度,在“生黃鐘”一節中又有“凡得九寸,命曰‘黃鐘之宮’”。為何一本書中有這樣的矛盾?

    第二、“律數”一節中十二個律名中有八個配有五聲,但其中關係不明,歷代學者為此困惑不已,甚至認為是傳寫過程中後人妄增。也有當代學者批評為“音級位置錯亂亦甚”。[③]

    第三、“生黃鐘術”一節中有“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司馬貞稱“此文似數錯,未暇研覈也[④]

    上述第三個難點,即《史記·生黃鐘術》中那句話引起了樂律學史上一個學術難題。自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隐》起,經學家們多數認為“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難以解釋,因而成為一個歷史難題。

    戴長庚對歷代經學家們的解釋,大膽評論:“《史記·律數》一篇,用之者,京房、西山(蔡元定)兩大家,取其分上之數,而分下角數棄而不用,以之推律呂之度而已。或謂其法未密,或謂罔見通達,或謂‘宮五、徵九’有誤字,或謂律下八音為後人妄增。二千年來,談律諸賢必冠此篇而議論之,議論既多,用者愈無把握……《史記·律數》演算法各家不同,或棄或取,合於此而失之於彼,竟有差至整分者。”對於這種研究討論越多,越使人覺得困惑的局面,戴長庚認為“律數”所呈現的規律仍有三、四成沉淀在民間音樂的樂調實踐中,所以他用大量篇幅研究“律數”,並以宋人十二詩譜、姜白石歌曲譜、笛與琴作為論據,加以輔佐論證,來說明《史記·律數》沒有錯。

    戴長庚通過音樂實踐分析,認為《律書》篇中“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其實是十二旋宮之口訣。這個觀點當然只是戴氏個人之見,是否太史公書原意,實難分辨。但以往經學家們研究律學,大都在象牙塔里自顧自地做些人們難以理解的學問,戴長庚結合音樂實踐,提出“談律必先知器,方有頭緒”的觀點,這在漫長的學術史長河中,猶如一朵絢爛小花,不起眼卻清新無比!

    《律話》中卷以十二詩譜、白石歌曲和笛樂實踐分析“以明《史記·律數》一篇之不誤,所謂今之樂,猶古之禮失求諸野之意”。[⑤]

    《白石道人歌曲》譜因其是現存較早、較全面記載唐宋乃至唐以前古樂的樂譜集,因此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律話》中卷後半部分,戴長庚錄入《風雅十二詩譜》及《白石道人歌曲》譜,並做樂學解析。我們通過《詞律》、《御定詞譜》、《詞綜》和《榆園叢刻》本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白石道人歌曲》等多個版本,對《律話》本進行了“校勘之校勘”,發現《律話》本雖偶有因底本、抄刻等原因造成的個別疏誤外,總的來說是準確的。如《律話》凡例所云:“中卷言笛,又取朱子十二詩譜及姜白石歌曲譜以印證焉”。這部分內容雖是為了證明“《史記·律數》一篇之不誤”,但內容必然涉及均、宮、調、笛律、古譜校勘等多方面樂學問題,如對燕樂二十八調的梳理,對銀字管、中管、雌雄二笛的考辯,對《白石道人歌曲譜》的校勘和解析等等,學術價值遠超此“證明”本身。戴長庚從樂學角度的解析,也使這一文本在《風雅十二詩譜》和《白石道人歌曲譜》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在下卷古琴曲譜的分析部分,戴長庚藉以律呂字譜和工尺字譜相互參照,解析琴譜正誤。這種作法是罕見的。戴長庚在內外調的框架下一共分析了11首樂曲,他以具體的、有理有據的音樂組織邏輯論證琴譜與工尺譜樂學原理相通處,將以雅——如古琴音樂、鄭——即民間音樂畫地為牢的僵硬觀念打破,用律呂譜字和減字譜字結合,利於討論犯調轉調樂學原則;與工尺譜字的結合,則可將近古二十八調傳統和工尺七調聯通,追溯古曲的來龍去脈。這種方法尚未在其他琴學著作中看到。

    通過對全本的深入解讀,對戴長庚的琴學研究方法與特點總結如下:

    第一,通過對經、史、子、集各類文獻中有關琴學論說的分析研究,找出前輩學術中的錯誤和不足。他既重視前人的優秀學術傳統,又不一味泥古,不盲目附會。戴長庚的《律話》下卷,以歷代斲琴名家作為開篇,直言:“凡是琴譜,莫不引琴清英及諸家言琴故事,冠於篇首,獨不載古來善斲琴者姓名。故列舉之以代故事……雖然琴之事可以不錄,而琴之用當取成法,合於今又合於古者,立為琴之體,以為旋宮立調之綱領也。”他有別於以琴家故事為開頭的寫法,顯示出一個樂律學家對琴體本身的關注,有別於眾家重論琴道之特點,強調琴有“官琴”、“野斲”。古來琴式記載長短有定規,其實斲琴師因材適宜,根據工料大小而定琴式尺寸。這個思路為後邊律呂寸數的探討預埋舖墊。在琴論之後,是古琴曲譜的分析研究。這樣層層遞進,通過材料的統籌展開論證,表達著者的學術觀點與思想。

    《二香琴譜》作者蔣文勳有段話:

    余初學琴于韓()師,欲傳其節奏指法而已,及遇戴師,於律呂之學,得其一端,始有以發明其音調,而著之於譜,使無韓師之琴,不得遇戴師,無戴師之律,不足以輯譜。[⑥]

    蔣文勳這段話道出一個事實:戴長庚的琴學不同于常人,運徽皆有律呂之道,取音講究樂調樂義。這一點,在琴曲分析釋義中著墨甚重。

    第二,從戴長庚的思考、寫作、成文來看,他在琴律學的研究中呈現出學科化意識。

    在下卷“琴話”的寫作佈局中,戴長庚從列舉各代斲琴名家開始,承上啟下地進入到宮調理論的闡述。這部分的重要內容是“十二律呂寸數表”,這個“寸數表”貫穿整個下卷,戴長庚以具體的律呂長度寸數比附相對弦長,認為合某律長度即為某律律位。在詮釋琴調、演奏理論等後,戴長庚的寫作進入到古琴譜的分析當中。在琴譜分析中,他運用“十二律呂寸數表”所提供的十二律呂長度,分析曲調取音情況,以此來研究琴曲,並聯繫史事史料、援引事理、榷揚古今。盡管這個“寸數表”中上准資料只是機械推衍,未必可用,但其中琴學建設的理性思維體現得很明確。

    第三,具有音樂形態分析的學術自覺。

    結合琴譜闡釋琴論,這是少見的作法。瀏覽各種琴譜,基本上是先作簡單有關琴的論說,記錄一些逸事,講解指法,抄錄琴譜。而戴長庚的譜式配有律呂譜字,使樂譜具備了討論樂學、律學的充分條件。如果只是減字譜字,這種譜式還停留在可以作律學分析的材料狀態。雖然這已經是很值得自豪的一種譜式,但附加了律呂譜字後,這種譜式與中古、近古的樂學理論就可以整合在一起討論,並充分證明一個事實,古琴音樂從來不是孤立存在,並不是有別於其他音樂形式的。這一點,以往並沒有清楚的認識。古琴音樂因為其形態特徵的獨特性,在旋律形態方面顯示出與民歌、戲曲、說唱音樂的巨大差異,這給人一種印象,古琴音樂是獨立發展的,與民間音樂涇渭分明。在通常觀念中,雖然沒有明說,卻總是認為古琴音樂形態本身具有雅致不俗的性格,甚至在有些琴人的自我認識中,也認為古琴音樂高於其他音樂品種。盡管我們在一些琴曲解說中看到“此曲借用了某地音調”這樣的說法,仍然沒有對古琴音調和民間音調有任何聯繫起來的想法。戴長庚“從民樂一道往來”的主張對這種觀念本身已經是一種背離,將古琴樂調比勘民間樂調,更是少見甚至可能是沒有的作法。從今天我們對民間音樂更多的認識來看,古琴中保留的某些調名,與近古俗樂調名有著直接關聯,並通過那些調名,與明清以來形成的工尺調名也可以聯繫起來。戴長庚分析的十一首琴曲,都把琴五調定絃方案和律呂均調及燕樂二十八調名聯繫起來。下邊這個表列出了長庚標注的調名關係:

    1

    猗蘭操

    黃鐘宮

    正宮

    正調定弦

    2

    佩蘭

    黃鐘均商

    大食調

    正調定弦

    3

    梅花三弄

    仲呂宮


    正調定弦

    4

    洞庭秋思

    仲呂商

    小食調

    正調定弦

    5

    風雷引

    無射商

    越調

    正調定弦

    6

    塞上鴻

    無射羽

    黃鐘羽調

    正調定弦

    7

    搔首問天

    無射均

    清羽調、蕤賓調、笛家四字調

    緊五

    8

    大雅

    無射宮

    黃鐘宮調

    緊五慢一

    9

    擣衣

    夾鐘宮

    清商調、中呂宮

    緊二五七

    10

    八極遊

    夷則宮

    仙呂宮

    緊二四五七,同慢一、三、六

    11

    古怨

    側商調

    慢角調

    慢三六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戴長庚《律話·琴話》這個文本也是中國傳統宮調理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文獻,尤其作者的布衣身份,他所勾勒的雌雄笛樂調實踐和古琴樂調中的聯繫就更值得信賴和重視。

    第四,戴長庚未深陷運用文化、陰陽、五行等觀念來研究律學的泥潭。如在下卷中,他對將古琴十三徽與十二月、十二時辰勾連一起的做法多有批評,比如“古人定十三徽者,原所以記泛音之節也,後人謂象十二月而加閏,此說最腐”。他以明快的表述道出十三徽為泛音節點這個學理所在,顯示出樂律學家關注律學本身的特點。這也正是戴長庚不落窠臼之處。

    綜上所述,戴長庚《律話》的學術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在為數不多的對《史記·律書》部分內容校正的論著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學者在對《史記·律書》進行校勘的過程中,只是拘泥於對各種版本異文的收集排比,缺少從學術義理的角度剖析。戴長庚獨辟新徑,結合民間音樂、琴、笛及宋人詞譜談樂律問題,考察《史記·律書》正誤,言之有據。

    《續修四庫全書》將《律話》收入其中,不僅反映了選編者們敏銳的學術眼光,更說明《律話》具有重要學術地位。清代考據之風盛行,作為出身於這個時代的學者,戴長庚在其研究中也體現出了這樣的學術風格,重考據,但同時也強調義理分析。更為可貴的是,他不圉於端坐在象牙塔里引經據典,而是將理論研究與音樂實踐緊密聯繫在一起。因此,《律話》是一部有較為詳實的律學文獻考證和在“民樂”實踐基礎上的專業學術論著。戴長庚治學的態度、方法,也非常值得今日學者們學習和借鑒。

    戴長庚身處乾嘉學派吳、晥兩派活躍的時代和地域,浸淫在考鏡源流的學術風氣中,他能放下文人身段,重下學功夫,虛心向樂人學習,重樂律學之道亦不輕樂器的形而下之伶工技法,自謙為“庚淺人以淺解之”。[⑦]他以琴為實證之器,通過音樂實踐研究樂律學,這使他的學術研究在歷代經學傳統研究成果中具有鮮明的特點。而整理前代學術,挖掘戴長庚治學的學術價值,為他這種學以致用,並追求理論建設的自覺張目,是我們今日學人的責任。


精彩书摘
  • 凡例


    一、據《中國音樂書譜志》記載,《律話》僅蔣氏刊本這惟一版本。故此整理本即在此本基礎上展開。

    二、因校釋部分常前後呼應,為便於查找,《律話》原文分段另起,依內容作出編序,以符號§加數位開頭,以資識別。

    三、凡筆者對原文的校勘、注釋,皆附各節之後。以“校釋”二字開頭,標明序號,以醒眉目。

    四、《律話》所引文獻,多為轉述文意,故常有增、刪、倒字處,乙倒段序處,不擬使用引號。所有刪、漏、衍字,句之處,皆在校釋中注明。

    五、確屬魚魯帝虎之誤處,校改原文,並出校語。

    六、原文中的律學資料皆做驗算分析,布在校釋部分。

    七、中卷十二詩譜、白石道人越九歌及自度曲等,皆作音樂學分析和譯譜,布在校釋部分。

    八、下卷琴律考證及琴曲分析,皆作音樂學分析,布在校釋部分。

    九、戴長庚原書目錄並不全與正文一一對應,有些只是在版心上下魚尾中,現補入,以便尋檢。

    十、原書字體較為複雜,現皆以今日規範為准,古體字、異體字今逕改作規範繁體字。有通假、俗字、訛字亦逕改作規範繁體字。偶有不改,形成不同字體並在者,皆因考慮原書原貌性質不宜改動而形成。

    十一、閱讀本書時,若需瞭解律學和律學史方面知識,可以參照繆天瑞先生《律學》及本人拙作《中國傳統律學》。

    本書中古琴譜字獲得了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字庫業務部的軟件支援,他們所提供的技術支持,工程師張國榮對於安裝和使用的悉心指導,使下卷中古琴譜字的錄入獲得整齊漂亮的效果,在此特為致謝。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