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备图书
记忆:(1986-2016):《中国文化报》创刊三十周年纪念 作者:徐涟 著 2018-04-02 15:25:55
平装 68.00元

基本信息:

作者: 徐涟

责任编辑: 张月峰

ISBN(书号): 978-7-5039-6302-5

定价: 68.00元

页数: 510

版次: 1

印次: 1

开本: 16

出版日期: 2017年7月

印刷时间: 2017年7月

中国法分类号: G12

纸张:

字数: 470千字

包装: 平装

印张: 33

内容提要
  • 该稿是一部文化评论结集,共138篇文章。这些文章乍看起来彼此也未必有什么关联,但浏览下来,应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报》及其文化报人三十年的足迹,辨识出中国文化三十年的大致轨迹。同时,这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文化报人的过去与现在、使命与担当、呼唤与期冀、观察与思考、欢乐与忧愁,还有不断成长着的文化自信。


目录
  •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于 群 3

    努力创办有影响力的报纸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社长 刘承萱 9

    芳华初度(1986-1996)

    科教电影生产中的几个问题——访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厂长万迪基 邵静之 15

    唯事业是重 唯团结是本——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骆玉笙 许柏林 19

    文学三十年(节选) 阎 纲 21

    在寻觅美的路上——访女服装设计师李艳萍 崔小旺 28

    中国,世界:既要横着比更要竖着比——访爱泼斯坦同志 于文涛 30

    提高文艺理论修养 加强观察生活训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专修班举行汇报演出 潜元滋 34

    此心与谁共 惟系故国情 蒋 力 36

    只有善于竞争 才能踏出生路——上海出版界改革初貌 韩金英 38

    一个“走穴”者的自述 姜大中 41

    黄山行 高 放 45

    自强不息 拼搏不止——记京剧作曲家关雅浓 王 虹 48

    人民的文化人民办——访七届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翟永浡 吴鸿业 50

    喜剧队哪儿去了 刘 强 53

    天津的剧团建设搞得好 郁德生 59

    陈可之其人其画 梁 平 62

    圣火颂 马畏安 64

    他们都是共产党员——记宜兴灾区的乡文化站长们 张作民 66

    不重复的神话世界——观北京龙庆峡第六届冰灯艺术节 徐良瑛 68

    在“阿诗玛”家做客 刘德伟 71

    智欲圆而行欲方——王先霈教授访谈录 熊元义 73

    通俗文学怎么样了 孙小宁 75

    三峡文物抢救工作刻不容缓——全国政协文物调查团考察三峡侧记 宁 静 79

    振翅的“凤凰” 宋合意 84

    图书馆喜忧录 侯样祥 86

    李德伦的“历史癖” 王洪波 97

    文化记者,用好你的双刃剑——对一种“新批评”的批评 向云驹 99

    优化环境 突出特色 黑龙江省戏剧艺术蓬勃发展 任永恒 黄伟杰 107

    戴耀明:一路搏击 方标军 110

    声乐“奥运会”的金牌得主——第十届柴可夫斯基金奖获得者袁晨野 徐 涟 118

    这里,没有出现“滑坡”——沅陵县文化工作纪实 韩棕树 124

    植根民族艺术 为群众送歌献舞——鄂尔多斯歌舞剧团以艺术精品奉献群众 印洗尘 126

    国产片票房收入向“大片”叫板 王 昕 128

    寻常百姓缘何不进歌舞厅 徐 晋 130

    两个古老文明的握手——以色列文化官员访谈 马高明 132

    时间的刻痕 林 白 135

    摛翰振藻(1997-2006)

    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文化素养——访著名学者王朝闻 孙 燕 139

    社区文化: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郭沫勤 143

    广阔天地觅知音——四川省营山县川剧团的振兴之路 干德明 152

    沈谱与范长江“走马灯”式的婚姻生活 隗瑞艳 155

    三条路上三个人生 苏晓明 164

    人民需要艺术 艺术更需要人民 傅 铎 170

    华文文学:扎根本土 面向世界 姜 涛 173

    罗工柳和他的“金牌梦” 曲艳萍 176

    工作很忙很难,但很重要——杭州市文化市场稽查队队员董宏访谈 段桂华 183

    安徽省委省政府发出今年一号文件:

    进一步加快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 葛 光 汪顶胜 185

    敬礼,“一分钟的演讲”! 阎焕东 187

    也谈荧屏上的“沙子” 陈 耕 189

    貌似公允的西方中心主义——评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杨胜生 191

    继承与超越——中国近代文化史专家郑师渠谈五四新文化运动 阎 平 194

    问情何得深如许 陈丁昆 197

    一位沙漠考古学家对黄河断流的考察 刘彦生 199

    抹不去的岁月留痕——记崇文区工人文化宫《老知青歌会》 张 磊 205

    最伟大的作家是上帝——近访刘震云 梁晓云 207

    《生死抉择》热引发的文化思考 郑 琅 210

    校园一朵民乐花 王 磊 212

    经纪人能否走上经理之路 汪建根 214

    国际友谊珍藏品何时才能有个家 张小兰 217

    傅彪:小角色堆出大明星 林瑞华 221

    文化产业知识经济时代的动力 刘 茜 227

    惛惛之事 赫赫之功 王文章 231

    当代全球文化产业扫描 徐世丕 235

    舞台摄影艺术之我见 侯钦孟 240

    舞台美术立体包装的喜与忧 成笑容 242

    怎样突破国有文化企业改制瓶颈——访著名经济学家唐丰义教授 陆 璐 246

    打造王府文化世界名牌 江继兰 250

    从文化温饱迈向文化小康——天津宜兴埠镇农民文化需求调查 袁 岚 253

    这一时刻写下历史——“台湾美术发展1950-2000”展在京举办 朱虹子 255

    纵笔风云(2007-2016)

    百年大师叶浅予 肖维波 259

    文化创新的几点思考 杨开金 263

    中国气息弥漫瓜纳华托 齐大任 267

    思念像泉水 梁溪虹 269

    江西卫东农民业余剧团:红土地上的乌兰牧骑 黄小驹 272

    张家口影院拆迁事件调查 刘修兵 274

    中国合唱比赛何时摆脱自娱自乐 郭素娥 278

    师生情深一江水——怀念韩作黎 周鸿声 282

    农村题材小戏小品创作喜中有忧 赵林英 286

    “总分馆制”使图书馆走近市民 张建友 288

    雪中太行寻“虎”记 卢毅然 291

    一座作家扛起的博物馆——关于航鹰的十年 连晓芳 301

    昭陵“二骏”:流落异乡何时回 任学武 306

    花香如故,清气满乾坤——“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特展”侧记 马子雷 310

    政府“输血”,能否使文学刊物强健起来 李珊珊 313

    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日本行纪 李 静


作者简介
  • 徐涟,博士,高级记者。1987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2006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1994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国文化报社新闻部副主任、主任,理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策划组织中国文化报社重大新闻采访及选题采访,组织并参加走转改兵团行、万里海疆行、丝路行等重大采访报道工作,多次获得省部级文化新闻奖,在《中国文化报》及《人民日报》《美术观察》等重要报刊发表大量新闻类稿件及理论评论、散文随笔。策划、主持每月一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就当下文化艺术界的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广受媒体关注,引起较好社会反响。作品入选多部专著,出版《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谈艺录:田黎明》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研究》项目。

    担任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入选科技部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库;2014年起担任国家艺术基金规划委员会专家。2014年获评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颁发的新闻行业领军人才称号。


前言
  • 《中国文化报》创刊,不经意间便已30年了。对于参与创刊或创刊初期进入报社大门的同志来说,当年的筚路蓝缕仿佛就在昨天。过去的岁月,说“不经意间”是一种修辞,实际上,一代代文化报人,一直对文化心存敬意,对文化新闻工作充满爱意,对办好报纸很用心、很在意,用呕心沥血、全心全意来形容并不为过。文化部党组一直对报纸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一个个宣传文化单位,不计其数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一批批读者、作者,也一直将爱护与关注的目光,投向报纸,投向每一期、每个版面的字里行间。

    30年,以什么方式回顾与纪念?报社编委会反复斟酌、研究,并报文化部同意,决定将正在或曾经在报社工作过的同志在《中国文化报》发表的文章,不限题材体裁,每人选择一篇,汇成一个集子出版,以资纪念。回回首,看一看走过的路;抬起头,更好地向前走。

    创刊25周年时,出版了纪念文集《历史因此而精彩》,主要是由报社同仁与老同志讲述报纸创刊与发展、自己与报纸以及与同事的故事等。那本纪念文集的出版,现在看来依然难能可贵,让人们了解了报纸、报社和一群报人的故事。这次文集所荟萃的稿件,主要也是在讲故事——30年中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连缀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大故事。故事的背后,无疑有文化报人采集故事的难忘经历,有渗透在那些故事中的艰辛与快乐。

    这个集子,编辑出版并不简单。编委会一次次研究、讨论,具体负责编辑的同志一次次翻阅、检索报纸,尽力联系曾在报社工作过的同志,以尽量周全。即便如此,遗珠之憾恐也难免,一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未能入编。

    有一种说法,新闻是易碎的。就某一篇章而言,或许确实如此,但将诸多作品连缀为一体,便增加了硬度和韧性,并从“一斑”而接近于“全豹”,形成一定时间内基本完整的历史。翻开30年的《中国文化报》,可以说对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建设、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等,能有基本的了解。至少,这是我们的心愿。

    这个集子中的130篇文章,来自134位同志,以十年为一辑。尽管题材不同,体裁有异,长短不拘,这些文章乍看起来彼此也未必有什么关联,但浏览下来,应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报》及其文化报人30年的足迹,辨识出中国文化发展30年的大致轨迹。同时,这轨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文化报人的过去与现在、使命与担当、呼唤与期冀、观察与思考、欢乐与忧愁,还有不断成长着的文化自信。

    新闻工作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观察者、思考者,也是时代的瞭望者。由于角度不同、高度有异,以历史的眼光看,有的稿件或许有其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文章,说出了“预见”,领风气之先。有的报道可能是信手拈来,但更多的稿件是采编人员深入基层,甚至参与文化工作实践,踏破铁鞋方觅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结晶。对所有这些稿件,我们都非常珍惜,视作报纸30年历程中五颜六色的珍珠。尽管有大有小,甚至有的未必圆润,但每一颗珍珠,仔细观察都有文化河流不同河段的水印,静心侧耳能听到文化海洋不同时间的潮声……

    从创刊始,先后进入报社的同志中,既有文化与新闻战线经验丰富、满怀文化新闻使命与情怀的老兵,也有刚出大学校门热血沸腾的青年。随着文化事业发展,报纸从周一刊发展为日报,版面也不断增加。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和许多报纸一样,《中国文化报》也会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但一代代文化报人勠力同心,始终努力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为文化繁荣发展奋力鼓与呼。

    有许多同志离开了报社的岗位,有一些同志调到其他单位,甚至有的同志已永远离去,但翻开报纸,一篇篇文字仿佛还有着温度,一个个名字依然让我们动情。而现在岗位上的同志,都努力不改初心、不弃情怀、不忘责任,兢兢业业地续写着文化新闻的篇章。

    这个集子,是报纸30年的剪影。我们珍视这个剪影,但回回首、挥挥手,还要仗笔前行。

    (作者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兼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


精彩书摘
  • 今年适逢《中国文化报》创刊30周年,这是报社发展史上的一大盛事。今天,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中国文化报》的热心读者代表和报社员工欢聚一堂,共同庆贺《中国文化报》创刊30周年,回顾30年艰辛历程,展望未来发展蓝图。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社,向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30年来给予《中国文化报》热情关心、支持与帮助的全国文化系统的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报社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集团和报社的全体员工致以亲切的慰问!

    《中国文化报》创刊于1986年,最初为每周4个版的周报。在文化部党组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中国文化报》经过30年的励精图治,现已发展成为每周60个版的日报,常设版面除要闻和综合新闻版外,还设有理论评论、特别关注、公共文化、艺术、非遗、文物•考古、博物馆、公共阅读、动漫、演艺、网络、文化交流、美文/副刊以及文化财富周刊、美术文化周刊、地方文化专刊、军营文化专刊等,报道内容不断丰富,报纸影响日益广泛,在文化、宣传领域,切实发挥了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的作用。

    中国文化报社走过的30年,是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积极进取的30年,也是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社会效益显著提升的30年。30年来,《中国文化报》始终以文化部党组机关报和全国宣传文化系统舆论宣传主阵地为己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舆论导向,高扬主旋律,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紧密配合党和国家的文化战略部署和文化部党组的中心工作,主动发声,为文化系统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0年来,《中国文化报》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三贴近”、坚持“走转改”、坚持“内容为王”,不断提高办报水平,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文化部党组的各项工作任务,报道各地文化建设成就和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对中国文化报社的各项工作,文化部党组是满意的。

    中国文化报社于2009年年底转企改制,组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作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的核心媒体资源,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创新发行机制,拓宽经营业务,报社的发展进入了提质加速期。

    近年来,集团、报社紧密围绕中央和文化部的中心工作,按照部党组和雒树刚部长的指示要求,积极主动、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充分利用报纸、刊物、网络、手机报、官方微信、手机客户端等自有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在完成各项报道任务的同时,集团、报社精心策划,先后组织多家中央主要媒体共同参与了“美丽中国•海疆行”“走转改•兵团行”和“梦想丝路•

    陕西行、甘肃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中国手艺地图——丝路运河百城绘非遗”等多项大型采访活动。对文化系统广泛开展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进行了持续报道。报社还十分重视加强基层文化工作的宣传报道,先后推出“公共文化基层行”“新春走基层”“文化惠民生”等系列报道,受到文化系统尤其是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好评。紧密结合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读者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报社还推出了一系列涉及文化民生、聚焦业界难题、助力行业发展的报道,有些内容还以文化内参的形式报送部党组成员参阅。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我们的中国梦•展望‘十三五’”专栏,刊发了50余位文化厅局长畅谈“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的稿件。为落实雒部长今年上半年在各地调研文化工作时有关指示精神,连续推出多篇导向准确、见地鲜明、掷地有声的评论文章。这些相关报道和评论不仅为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海外文化报道方面,报社组织中国记者代表团专程赴巴林报道中阿合作论坛第二届中国艺术节盛况,精彩呈现了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温馨之约——中外文化传媒论坛”“视觉中国•洲际行”等海外文化活动。

    雒树刚部长在集团调研时,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近几年的工作,并着重指出《中国文化报》作为文化部党组机关报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舆论阵地,多年来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报道文化领域建设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希望传媒集团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时刻牢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敏感性,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导向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偏差;要更好地宣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和文化建设的成果,宣传人民群众生动的文化生活和实践;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报道的吸引力、凝聚力、说服力和战斗力。

    30年来,报社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办报质量、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版面的调整,内容的丰富,办报水平的提高和服务的改进,《中国文化报》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工作者的喜爱,成为文化行业的“智库”型媒体。中宣部、文化部阅评组多次对本报给予关注和认可,许多稿件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选播。2013年,《中国文化报》入选全国百强报刊,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被中宣部、文化部等部委评为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2014年,集团荣获由中国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报业融合发展奖”。“走基层——美丽中国•海疆行”系列采访活动被文化部评为“文化志愿者基层服务年”示范项目,一些部门和个人获得了包括中国新闻奖在内的各种奖项。

    近年来,传统平面媒体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许多报纸销量下滑、收入锐减。面对严峻的考验,集团、报社全体同仁同心同德、共渡难关。值得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文化报》的发行量和经营水平近年来连续逆势上扬,连创历史新高,报纸印刷点也从北京1个发展到在全国8个城市设有印刷点,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文化部领导对集团、报社发展的高度重视,帮助报社解决实际困难。感谢全国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读者对我们的支持和关爱,也感谢文化系统内外的专家、学者,利用不同形式为报纸发展建言献策。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匿名评论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帮助说明 友情链接

文化艺术出版社 Copyright 2009-2010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 ICP 备 17047986 号

邮件:s@caaph.com 电话:发行:010-84057699/5/6/7/8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52号文化艺术出版社